而身為霸主需要維持人設,怎麼敢凡事不講規矩,甚至需要費盡心思地去維護既有規則。
張朔威脅道:“戰若起,世人只知秦人暴起,我等憤而反擊罷了(liǎo)。”
哥們,只有勝利者才有資格書寫歷史。
而一旦交戰,勝利者必將是俺們!
張朔無視了秦人的滿臉憤怒,又說:“秦有幾‘師’焉?故弗,先涇水之畔亡三‘軍’,痛失城邑若干,你等若亡於此,國有益乎?”
後子針明白了,晉人就是想讓義渠人營寨裡面的秦軍撤離。
晉人為什麼要這樣?是想要壓秦人一頭嗎?
還是說,晉人有他們沒想到的意圖???
秦人卻是需要承認一點,晉國來的這個張朔有些事情說得很對。
前幾年秦國已經損失夠慘重,並且失去了疆域之東的很多城邑,一旦這邊的四萬大軍再全軍覆沒,必然會使秦國接下來的日子更難過。
完成任務的張朔回去了。
後子針對吳剛說道:“我攻義渠已成,國之北疆再無患矣。晉人來者不善!張氏子言而有物,若我亡於此,國事必難。或可退也?”
好像真是那麼回事。
義渠人經此大敗,實力遭到極大的削弱,等於秦國已經完成戰略目標。
晉軍明顯不光要搞義渠或白翟?
秦軍不能給晉軍任何機會,是該跑路了啊!
回到營區的張朔喜滋滋地向呂武彙報,說是不負所托已經完成任務。
呂武讓張朔將過程覆盤一下,越聽眉頭皺得越深,有抽出劍捅過去的衝動。
“你誤事矣!”呂武不再理會張朔,喚來另外的貴族,吩咐道:“你往新軍佐處而去,如此這般,這般如此……”
獻會將每一個字牢記,行禮之後趕緊出發。
完全懵了的張朔則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得到這種待遇。
有些人就是這樣,站在自己的角度認為將事情辦得完美無缺,沒發現在更大層面進行了攪局,乃至於可能會讓本來大好的局面遭到瓦解。
他們的層次也就那樣,搞不明白自己沒得到獎賞也就罷了,怎麼還遭到責難,進而滿腹委屈無處敘說。
義渠人營寨中的秦軍已經在撤離。
有晉人輔兵撲進去開始搜刮起了戰利品,原本與秦軍對峙的晉軍則是收到命令回營休整。
呂武帶著從頭到尾待命狀態的一個“師”開始朝秦軍的營寨推進。
他當然不是要當即展開對秦軍的攻擊,甚至之前派出一個齊國“軍”也只是一種作態。
現在秦國可以不宣而戰,能搞偷襲。
晉國以前也沒少幹不宣而戰和偷襲的事情,只是發達起來之後需要經營人設,不能再去幹那些事情。
等哪天晉國不需要維持人設,必然會加入到對規矩的破壞者行列裡面去。
事實上,晉國和秦國的角色進行了互換。
曾經的秦國作為霸主,乾的就是維護規則的事情,晉國在當時一再破壞規矩。
這個就叫此一時彼一時也。
下達了一連串命令的後子針,一系列的命令中包括放開對義渠人的堵截,要讓那批秦軍趕緊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