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
俺慫了。
您輕點。
要溫柔著來哦。
士魴立刻就是眼睛發亮,琢磨著能從鄭國敲詐……咳咳,是經過友好協商之後,獲得多少出兵費用方面的補償。
而呂武很明顯不想大張旗鼓地出征,沒打一仗就收兵歸師。
敲詐又能敲詐出多少?
沒讓鄭國認識到晉國哪怕是一個“軍”來攻,一樣能將鄭國摁在地上錘,鄭國願意給出兵費用,估計也是稍微意思意思。
再則,呂武還喊上那麼多小弟,怎麼能連鄭國的疆土沒有用軍械踩踏,戰事就這麼給結束了。
話說,搶來的東西才香啊!
“晉、宋、魯、衛、呂、曹、邾、滕、薛合兵而來,鄭以何款待?”呂武問道。
聽清楚,是八國聯軍哦!
哪怕其中的呂、邾、滕、薛就是湊數的,好歹也是一個國家,有名有份的吶。
裡面還有一個恨鄭國入骨的宋國。
小鄭啊,你們確定不掙扎一下?
子駟看到了呂武眼中的雀雀欲試,心裡再次一梗。
試個啥嘛。
光是晉國,俺們就打不動。
去年和前年的事實也證明衛國其實不弱,能跟鄭國稍微那麼打一打的。
曹國則就是一個腦子抽了的國家,每一次得到晉國的召喚都願意拼命,幹起仗來老兇狠了。
公元前573年到572年,衛國一度很風光。
衛君衛衎覺得老大不行啦。
他認為自己需要擔負起歷史使命,沒招呼老大一聲,喊上幾個盟友組成聯軍南下。
以衛國為主力的聯軍先扛了楚軍的偏師一波,又深入鄭國腹地跟鄭軍正面剛了一波,偏偏還打得有聲有色。
那是衛國的高光時刻,一度讓衛君衛衎覺得衛國又行了,往悖離晉國這個老大的道路漸行漸遠,甚至有那麼一點一奔不回頭的趨勢。
而那個時候晉國不是在醞釀內亂,就是正式爆發內亂,的的確確是有點顧不上太多,以至於讓衛國在內的幾個小弟覺得晉國是真的不行了。
經過被晉國痛毆了一頓的鄭國跟亢奮狀態的衛國剛正面,訝異地發現衛國這個三流國家有點“貨”。
小鄭和小衛忽略了一個事實。
那個事實就是,小鄭被小晉打了一頓有傷在身,小衛卻是磕了藥用極度亢奮的姿態來打有傷在身的小鄭。
結果是小鄭以為自己快不行了,小衛卻覺得自己很強。
一系列的誤會已經造成。
子駟之所以成了一個“投降派”的原因很現實。
鄭國哪怕是從宋國補了一波血,怎麼都需要時間來進行消化。
那個有點“行”了的衛國在不久前被晉國宣戰,衛國執政孫林父碰上沒有滿編的晉國新軍,沒打就商量投降輸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