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不斷打劫與偷盜的野人,使得全體野人被打上了統一的標籤。
一顆老鼠屎壞了整鍋粥的效應產生了!
現在的貴族對野人沒有什麼好感官,發現或碰上了必定會想辦法剿滅。
“邦、邑遭災,逃人甚眾。”茅坪看著沿途抓捕到的野人,進行了小小的感概。
並不止欒氏和郤氏才出現逃亡現象。
亂是整個晉國亂起來。
一旦出現亂象,基本就是到了有仇報仇有怨報怨的時刻。
貴族互相之間攻殺,得利或失利,最為倒黴還是普通人。
呂武這一支隊伍南下。
途中遭遇到野人,能俘虜絕對沒放過。
一些逃亡的各貴族屬民,卻是在有見識的人帶領下,試探能不能追隨陰氏。
那些所謂有“見識”的人,一般是某貴族的家臣或諸胥。
他們很早之前從各種渠道獲知陰氏一直在收攏野人,基本上是當成笑話在聽,跟著自己的主人取笑呂武的飢不擇食。
現在,嘗試歸附陰氏卻是成了他們的最佳選擇,甚至是渴望。
對於有理想和有抱負的人來說,成為野人一點前途都不會有。
有智慧的人,誰不知道一旦成為野人,不但自己這一代完了,子孫後代也必將被拖累呢。
當然,前提是他們有機會留下後代。
有人來投靠和歸附?
呂武並不是來者不拒。
倒不是因為有接近五十萬口眾讓他飄了。
一些受到各貴族通緝的人,收了會與那些貴族產生矛盾。
除非是來投靠的人有足夠大的才能,要不為什麼要收?
幹過作奸犯科的人也不能收,不然就是在增加對治下管理的難度。
要怎麼來區分誰有沒有作奸犯科?
沒什麼複雜的。
肯定是讓同行的人進行指認啊!
這叫,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人幹了什麼,沒目擊者也就罷了,有第二人肯定是瞞不過的。
結果是呂武這一支隊伍邊走邊收留或清剿,來到“原”地之後,隊伍的人數增加了近萬。
只是增加接近一萬人,還是因為呂武沒功夫進行詳細清剿。
“原”地以前是屬於“陽”地的一部分,後來被進行切割才誕生了“原”地。
“陽”本來是一個佔地很大的區域,除開切割出去“原”地之外,還有十來個有名字的封地,包括單公姬朝的“單”國也是“陽”曾經的一部分。
因為是內戰獲得的封地,老范家攻打“原”地時也兇猛了一些,屬於欒氏的體系遭到全面的破壞,沒人來迎接呂武的到來。
呂武進入“原”地後,看到的是戰爭過後的滿目瘡痍。
很多小型定居點的“邦”被燒成了廢墟,一些規模大一些的“邑”則是佈滿了殘垣斷壁,作為“城”的“原”城牆有著多處豁口,並且城池裡面有著太多燃燒過的痕跡。
呂武說道:“坪,你之當務之急便是勸歸在外之人,清理、修葺安生之所,梳理耕作之田,恢復農桑。”
安排來“原”地坐鎮的就是茅坪。
對此,茅坪感到了極度的振奮,發誓一定會為陰氏好好管理“原”地,不負呂武的重託。
而實際上,呂武知道茅坪是一個說比做更厲害的人,選擇茅坪坐鎮“原”地的原因也是因為真的很能說,有利於可以跟周邊貴族處好關係。
飛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