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氏和郤氏倒下,晉國的格局已經出現實質上的變化。
光以資料來看,無疑是範氏最強,再來是荀氏、智氏和中行氏的聯合,然後是陰氏和魏氏的聯合。
經過一場內戰,暫時還難以進行正確的資料統計,大致上卻能猜測出強者恆強的不變真理。
本來就強大的範氏參與了南方和西邊的平叛,作戰過程有所消耗,得到得卻是更多。
智氏也是相同的情況。
作為一路大軍指揮官的呂武,怎麼可能放過壯大陰氏的機會?
智朔看向了會盟臺邊上的大軍。
這個滿編軍團來自多個家族。
比例是,陰氏兩個“師”,祁氏三個“旅”,羊舌氏和解氏分別兩個“旅”,又有另外一些家族多則一個“旅”,少則三兩個“卒”,給那麼拼湊而成。
陰氏有兩個“師”不是關鍵。
最為重要的是,包括祁氏、羊舌氏在內的等等家族,他們以前根本拿不出來那些兵力。
而現在他們卻是能拿的出來?
只說明,他們在呂武麾下效力,得到了很大的利益分配!
智朔不清楚陰氏壯大了多少,能從另外那些家族的獲利得出一種判斷,陰氏必然獲利更多,才會餵飽那麼多的家族。
現在的情況是,公族要抱住呂武這支大腿,眾多的家族也靠攏向陰氏。
再加上國君明顯倚重呂武?
智朔要認清楚一點,對待呂武的態度需要改變,至少不能顯得過於咄咄逼人。
事實上,智罃已經做出方針,智氏需要拉攏陰氏來抗衡範氏。
一旦陰氏站在智氏這邊,等於魏氏也會親善智氏,別提還有另外靠攏向陰氏的貴族。
至於公族?
他們這些家族對待公族歷來只有一個態度,打壓再打壓。
關於這點,智朔覺得自己需要提醒一下呂武,絕對不能壞了延續近百年打壓公族的既定策略。
目前的場合當然不適合去講那些。
他倆就站在一起,觀看國君發表講話。
現場的站位其實是有講究的。
作為“卿”的中行偃、韓厥、智罃和士匄,他們站成一排,位於國君的右側。
公族的祁奚、羊舌職和另外一些人,站在了國君的左側。
現在並沒有明定是左尊貴還是右,怎麼站很無所謂,也就看不出國君是個什麼意思。
呂武、魏琦、智朔、士魴……等等一些人,站在了那些“卿”的身後,成為第二梯隊。
更多的貴族只有站在會盟臺下方的份。
國君還在繼續闡述自己的執政理念。
除了之前提到的補足拖欠貴族的財帛、體恤民力和善待古老,加上了一個降低稅賦。
如果說前三條是對貴族有利,第四條則有點莫名其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