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中行偃自己也明白,不得不凡事跟其餘幾位“卿”商量,凡是有“卿”反對,他也就不再堅持。
事實上,晉國很早之前就已經進入到共和制啦!
什麼事情都要“卿”進行商討並制定,再透過投票的方式去決定要不要和能不能執行。
等待“卿”的內部投票透過,再遞交給國君這個工具人進行蓋章,正式地頒佈下去。
相對來說,近一段時間的“新田”非常平靜。
這種平靜顯得極為難得,卻給了一些人足夠的警示。
用一個成語,就是暗流湧動!
呂武在“新田”該幹麼就幹麼,時不時地與年齡差不多的人聚會,再來就是處理跟齊國、杞國、莒國和大邾的邦交。
關於要不要接受杞國滅亡在這一件事情?
呂武只是彙報上去,最終的決定不是他所能左右。
倒是韓厥和智罃都提醒過呂武,要謹慎地處理齊國的邦交。
齊國怎麼都是一個一流國家,還是當時極少的一流國家之一,並且經濟實力很強。
呂武按照晉國的國策延續,與魏相一塊合作著進行操作。
總之,齊國乖乖地跟魯國玩耍就好,並且不能鬧出太過分的事情,要不別怪霸主爸爸親自下場。
日子在充實又愉快的情況下一天天過去。
呂武暗中關注下,訝異地發現不但欒氏沒什麼動作,郤氏也沒有太劇烈的反應。
當然,指的是沒起新的衝突,不是說雙方敞開胸懷。
現在,欒氏和郤氏長期在封地集結部隊,搞得跟他們接壤的貴族提心吊膽,不得不跟著集結部隊,又讓本來跟欒氏和郤氏沒接壤的貴族也要集結部隊自保。
什麼叫牽一髮而動全身?
這就是啊!
所以了,呂武集結兩個“師”又一個“旅”的部隊,算是常規操作。
要說有什麼顯眼的地方?
只是老呂家竟然能集結起兩個“師”又一個“旅”的軍隊了。
這個是呂武一直重視預備役訓練的成果,真不是光看人數不看質量,基本做到了“士不教,不得徵”這一點。
“主!”梁興急匆匆而來,氣都沒喘個順暢,斷斷續續說道:“南下大軍已過‘王野’,不日將歸‘新田’。”
哦……
所以,真的是去武裝遊行的一趟。
情況是,南下的大軍會合各諸侯國的聯軍,一起圍攻了鄭國的國都“新鄭”。
他們沒打下來之前,楚大夫公子申奉命率軍渡汝水北上救援鄭國。
晉國這些年一再出徵,自己國內的大多數貴族都受不了。
何況是那些諸侯國?
這些諸侯國跟著晉國一再出徵,打贏了好處沒他們什麼事,打輸了其實也少有損失,費的是時間和錢糧。
是齊君呂環最先提議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