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楚國的疆域面積太大,交通不便,再加上不是所有貴族都對楚君(他們自己稱王)都能聽話,從而也就導致很難將力量全部集中起來。
楚國每每跟以晉國為首的中原集團開戰,動用的力量只是國家的十之三四,更多的時候甚至還要低下。
要是楚君能集中所有力量北上,晉國會怎麼樣先不提,南方以及東南的諸侯國還能剩下幾個就不好說了。
呂武還從智罃的話中聽出了一點。
晉國與楚國的交鋒才是主要舞臺。
與其他國家交鋒,功勞再大也只是“次等”,得到的獎賞,與在楚國身上立功是不一樣的。
所以,能不能在與楚國的交鋒中,有出彩的表現才是關鍵。
智罃從頭到尾都沒看呂武,也就看不到呂武一臉“悟道”了的表情。
他問:“你可有勤練射術?”
幹麼!
練射術,再去與養由基正面剛嗎?
呂武早就發現自己在遠端攻擊技能上沒有任何的天賦,屬於怎麼練都是隨緣的命中率,早早就放棄掙扎了。
“宋君病逝了。”智罃現在的思維好像比較散發?他慢悠悠地說:“右師元華如願以償,執掌宋國國政;左師魚石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謀政之心,無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見共公去世,欲乘機起事。由於謀事不密,走漏風聲,被以華元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國。”
呂武發現自己只知道元華,壓根不知道魚石是哪根蔥。
聽到什麼右師和左師,他必須承認自己搞不懂是個什麼官職。
其實,宋國執行的是殷商的制度。
這個也是周王室分封列國一直不待見宋國的原因之一。
右師就是右丞相。(相當於元帥+執政)
左師則是左丞相。(副的)
殷商以右為尊,掌權的就是右師,左師就是個空有名份卻沒實權的備胎。
智罃講宋國的事情就一個意思,南方這個小老弟亂起來,還有貴族逃亡去了楚國,說不定楚國今年會攻打宋國。
要是楚國真的攻打宋國?
晉國絕對不會眼睜睜地看著宋國因為不敵,而倒向楚國的局面發生,必然是要出兵南下幫助宋國。
這麼一搞,弭兵會盟就等於白乾了。
呂武聽出弦外之音,說道:“楚亦需修生養息。若非如此,攻衛之時,為何色厲內斂?”
兩人在這邊坐了那麼久,又交談了有一會,智罃還是第一次轉頭看向呂武,臉上帶著驚奇,說道:“楚國色厲內斂?”
“楚若有餘力,晉國攻打秦國便該出兵。”呂武就事論事,說道:“懲戒之戰耗時日久,足以使楚有所動作,然卻無所作為。”
上一次楚國出兵攻打鄭國,完全是鄭國先去攻打楚國的忠實小弟許國。
楚國出兵之後,鄭君跑路跑到一半就先讓人回去投降了。
後面,楚國侵入衛國境內,看似聲勢浩大卻沒有大肆侵略,城池都沒有打下一座。
明眼人都能看出楚國是不想將衛國逼得太狠,側面也證明不想與晉國爆發大戰。
智罃以前還真不知道呂武有這種正治眼光,詫異道:“老夫眼拙,不想你武勇過人,尚有此智慧。”
呂武:“……”
這好像也不太需要什麼正治眼光,懂點邏輯去“以偏概全”就能推斷出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