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一個生產力極其低下的社會,其中包括布匹的生產效率上面。
呂武尤記得自己剛接管老呂家的時候,領地裡的屬民並不是人人有衣穿,奴隸的境遇就更糟糕。
他花了五年的時間都還沒有杜絕領地內的果奔,尤其是奴隸的穿衣問題。
千萬不要以為那只是老呂家的問題。
看看曠野之上,那些正在勞動的奴隸,一眼掃過去能辨別出,十個奴隸中至少有七個是果奔狀態。
而有衣穿的那些,僅是布料足夠遮羞罷了。
國君如此。
眾“卿”如此。
皆是如此!
這不是單單幾個人的錯,是生產力的不足。
因為自家已經在建城的關係,呂武很刻意地停在遠處打量新田。
這一座城池是一個不規則的正方形,長五里寬五里。
城牆的高度並不高,看上去僅為六米左右。
每一個方向至少有一面城門,東面卻是有兩面城門。
至於東面為什麼要有兩面城門?
晉軍屢屢出征歸回,皆是在東面進行解散儀式,可能這就是一個解釋。
而新田的東城區,便是城內最大的市集區域。
這邊基本上沒有住宅區,以商鋪居多。
每每軍隊解散,便是東城區進入狂歡的階段。
呂武是從東北方向過來,進城卻不會走東城門,也不會去走北城門,需要繞一個大圈走南城門。
他們這些貴族,能夠選擇為前提,進城都會挑南城門。
呂武說不上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習俗,只能解釋從南城門進去,很快就能抵達自己的住所?
事實上,一座城市的東城區和西城區都會有市集,只是大或小而已;北城區和南城區則是屬於居住區,南城區一般是給達官貴人,北城區則是平民居住區。
新田剛剛使用才沒有多久,城牆看上去還很新,城內的建築也是一樣。
呂武時至今日才得知一個真相。
晉國上下在建造新田的時候,壓根就沒有考慮過防禦的問題。
這個就是為什麼新田的城牆只有六米的原因。
其餘的地方,尤其是靠近邊疆的城池,一定會將城牆高度建到禮儀規格的極限,甚至會偷偷摸摸地增高。
因為勞動力都被拉出去幹活的關係,新田城內的街道看上去沒有多少行人。
老呂家在新田的住宅是在南城區,只是比較靠近中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