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知道虞顯來了,也聽到了在說話。
只是他在想事情,精神有些不集中,隨口說道:“燒了那麼多東西,土地肯定會變得肥沃,多收幾鬥很應該。”
虞顯大致上能聽得懂,眼睛一亮,問道:“如此,可要再燃些許物?”
“我們要建城了。”呂武繼續想著自己的事情,精神不集中的關係,說話也就用了現代的方式,說道:“到時候可不能排洩物隨便倒,每家每戶弄個桶,再讓人固定時間去收。規劃好了澆肥,比燒什麼東西都管用。”
其實,他每次與人交談都是一種折磨,需要先在腦子裡過一遍,小心翼翼地不表現得太另類。
虞顯在品味呂武的那些話,越想越困惑。
比如排洩物是什麼,又為什麼要收集。
明明是排洩物,怎麼會稱為“肥”這個字。
這是一種理所當然。
很多詞、字和名稱,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被創造出來。
跟古人去唸元素表,無疑問是聽不懂的。
網路時代沒到來之前,誰知道什麼叫“886”,剛接觸網路的話,信不信以為是什麼暗語?
像是“不明覺厲”,倒是因為自身民族文化的關係,反而好理解了。
呂武在琢磨一件事情。
燒磚窯一直都在產出,似乎有些過剩的樣子。
是不是該幫家臣也蓋一蓋磚瓦房?
一旦家臣蓋了,武士階層要不要也收買一下。
然後,之前不是一直在收集建城的資源嗎?
眼見著平野上出現那麼多的人造土山,有沒有佔了該挖下水道的位置。
挖下水道的話,自己作的佈局方案靠不靠譜,要不要再詳細地研究一下。
砍伐樹木也多,木頭放著被風吹日曬,會不會損壞。
等等之類的。
虞顯真想不出來,他知道燒灰能增產,就是沒捅破那層‘膜’,問道:“主所言之增肥,何意也?”
“就是……”呂武回過神來,想起了虞顯遲早會辭職走人,改了個話題,說道:“今歲雨季來時,果樹栽種不可延誤。”
虞顯連忙坐正姿勢,答道:“諾!”
現在果樹都是野生。
移植果樹這種事情不是沒人做過,就是不知道規模方面怎麼樣。
晏嬰倒是已經出生,並且在齊國還比較活躍。
只是那個“淮南橘淮北枳”的事情當然還沒有發生,卻證明移種植物這種事情的存在。
“建城之事……”呂武捏了捏自己的鼻樑,說道:“還請為我解惑。”
他心目中的城池,長、寬、左、右至少應該各為八里。
以現在長度單位,一里相當於現代的四百米。
他自己算了一下,城池佔地面積約是十平方公里。
這樣的城池於目前不算小了。
秦國現在的都城“雍”,也就是這樣的佔地面積。
虞顯知道呂武之前只是個小貴族,不知道一些‘常識’能說得過去,道:“天子之城方九里,諸侯禮當降殺,則知公七里,侯伯五里,子男三里。”
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現在不是想怎麼建城就能建,有禮儀制度的約束。
呂武知道有限制,也知道現在很多國家壓根不按照周制,才會想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