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孫權的安排,一路北上的江東使者—魯肅,也和‘天子使者’—張揚一起,風塵僕僕地趕到了冀州鄴城下的奮武軍大營,拜見大將軍韓成。
這一路,從江東到了徐州,又從徐州進了青州,最後,從青州到達了冀州。
魯肅看了很多,問了很多,明白了很多,感觸也是很多的。
一個‘明主’是否仁義,看的不是他能攻佔多少城池,佔領多少地盤,鼓吹自己有多少多少的‘豐功偉績’,而是要看他對待自己治下的老百姓的態度。
他將老百姓放在心上,老百姓自然也會報答他,歌頌他,同時,也會把他放在心上。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老百姓是最善良的,你對他們有一丁點的好,他們便會用生命來守護你。
是而,在‘明主’的統治之下,老百姓對他皆應該是歌功頌德,愛戴不已的態度。
這樣的‘明主’,攻取一地,便能收服一地。從而,實力將會越來越強大,直到一統天下,征服四海。
在這一路沒走之前,魯肅覺得孫權對江東的百姓已經夠好的,夠上心的了—實行仁政,輕薄賦稅,勵精圖治,將來能夠一統天下之人,必然是孫權。
至於北方傳來的關於韓成的那些親近平民的政令,魯肅覺得:都是不真實的,只是一些宣傳手段,弘揚韓成的‘偉大’而已。
這個時代,怎麼可能有人將土地分給平民百姓呢?就算分給他們,他們如何和世家抗爭?
事雖小,但牽扯很大。
支援了平民百姓,則就選擇站在了世家的對立面上,沒有世家的支援,哪裡來的錢糧與軍隊?沒有軍隊,還算什麼‘諸侯’?
但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這一路上,魯肅是真真實實的看到了世家與平民是如何和平相處的?大家一起互幫互助,開墾荒地,其樂融融。
剛開始,在徐州之地時,魯肅對此還不以為意。
畢竟是剛剛收服之地,自然要多實行一些‘仁政’,要不然,民心怎麼會穩定呢?
但在青州,冀州之地都是如此的,魯肅就不得不重視了。
大漢一共十三個州,誰能拿出三個州的地盤來‘作秀’?就算能,作的起嗎?
為了做給自己這個‘江東使者’看,那更是不可能的了,自己沒那麼大的面子,就算孫權來,也沒那麼大的面子。
以至於魯肅一路之上,都是打聽平民、土地之事,連孫權安排魯肅沿路觀察奮武軍軍隊之事,都已經被魯肅放到腦後了。
最後,魯肅得出結論:韓成此子,只可聯盟,不可對敵。民心太穩了!
......
韓成聽聞魯肅來了,內心是特別高興的。
在上一世的一些書介紹過:魯肅這個人,有眼光,有能力,善外交。
以至於韓成對他是記憶深刻的。
魯肅比諸葛亮還早的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策略,魯肅接任了周瑜之職,成為了江東的大都督,同時,魯肅的出現,也就意味著孫權的態度開始向著‘合作’的方向進行了。
在韓成主帳之內
一個體貌魁偉,相貌英俊的青年男子,在張揚的陪同之下,大步流星的走了進來。
來到近處,魯肅立即彎腰行禮,恭敬地說道:“揚州牧從事、吳郡太守—魯肅,奉主公之命,前來拜見大將軍。”
韓成微微一笑,對著魯肅說道:“魯太守無需多禮。揚州牧孫權,年少有為,一直都是我最欣賞之人。陛下也多次提到過他,不知他何時有空?希望他能到太原縣覲見陛下。”
聽了韓成的話,魯肅瞬間明白了:這是一個‘坑’,巨大的‘坑’。
就孫權此時的實際身份,去了太原縣,還能回來嗎?回來之時,江東還是‘江東’嗎?
但韓成用了漢獻帝的名頭,說的大義凌然,魯肅又不好直接拒絕。
是而,魯肅心思一轉,便對著韓成說道:“回稟大將軍,我揚州地區,還有許多蠻荒之地,哪裡的少數民族缺乏教治民化,整日間,皆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州牧大人為了安撫他們,日理萬機,恐怕無法分身來到太原縣覲見陛下,請大將軍以及陛下見諒。”
魯肅用江東南方的山越人為藉口,替孫權擋過一劫。
但韓成一聽,瞬間來了興趣。這個回答,有機可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