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字景興,徐州東海郡郯縣人士。
年少時的王朗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被拜為郎中,任菑丘縣縣令。
公元一八五年,楊賜逝世,王朗便放棄菑丘縣縣令一職,為楊賜服喪。
服喪期滿之後,王朗獲舉孝廉,被官府徵辟,但他都拒不受命。
直到徐州刺史陶謙親自上門拜訪,他才出仕,任陶謙的治中從事。
公元一九三年,漢獻帝被李傕和郭汜等人控制,王朗便與徐州別駕趙昱一起,建議陶謙遣使向漢獻帝進貢,以表示對漢室的忠心與支援,以此來獲取‘大義’。
陶謙聽後,大喜之。
立即任命趙昱為‘朝聖使’,帶奏章與重禮到長安拜見漢獻帝。
漢獻帝接到奏章之後,心中頗感欣慰;李傕和郭汜等人接到重禮之後,心中也是頗感欣慰。
於是乎,陶謙被‘名正言順’的升任為徐州牧、安東將軍。
與此同時,王朗也是‘水漲船高’,被任命為會稽郡太守。
王朗在治理地方方面,也是頗具才能的。
他到會稽郡上任,並在在任四年之間,獲得了當地人民的愛戴。
公元一九六年,橫掃江東的孫策率兵進攻會稽郡,王朗的幕僚、會稽郡功曹虞翻建議王朗避其鋒銳,據城而守之。
但王朗認為自己是正兒八經的朝廷官吏,應該保護城池和百姓,於是乎,王朗便在固陵列陣,與孫策軍交戰。
不得不說,固陵這個地方的地利優勢,讓王朗佔盡了優勢。
孫策軍數次渡水作戰,皆被王朗的軍隊所擊退。
後來,孫策採用其叔父孫靜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計策,向南繞路數十里,在一個叫做查瀆道的地方,攻入王朗的後方—高遷屯,導致王朗兵敗,只能在無奈之下,逃亡交州。
但當王朗逃到東冶之時,便被孫策軍追上了,王朗只好投降。
孫策十分看重王朗的才華,故而只對王朗進行詰問斥責而不作任何加害,並派遣重臣張昭勸王朗為他效命,但王朗堅決不肯。
於是乎,王朗便被孫策流放偏僻之地。
曹操求賢若渴,便派人暗中聯絡王朗。
王朗便暗中從曲阿縣出發,奔赴許昌縣。
各地因久經戰亂,道路不通,以至於王朗輾轉數年,才到達許昌縣。
王朗抵達許昌縣之後,曹操十分高興,便任命其為諫議大夫。
正值奮武軍南下徐州,曹操無法分身乏術之際,便派王朗出使江東,勸說孫權出兵,北上徐州,共戰韓成。
此事,讓王朗頗有一種載譽而歸的滿足感,故而一路之上,順風順水。
並在奮武軍到達廣陵郡的同時,也到達了江東。
只是王朗不知,在他行路的這段時間裡,荊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荊州的變化,就要從公元二零八年說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