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劃戰爭這件事情,若仔細分的話,大體可以分為兩個方面:趨勢和計劃。
趨勢,是指大的方向,而計劃,則是趨勢的具體體現方式而已。
趨勢是前提,在此基礎之上,才會出現計劃。
同時,趨勢又是人力不可為的東西,在趨勢之下,任何計劃都可以說是霧裡看花,毫無意義。
趨勢,最終可以說成‘大勢所趨’。
能順應趨勢而發展者,必然會功成名就,千古留名。
說到趨勢,就要說一下《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司馬懿。
諸葛亮,在東漢末年時期,不過是一個不出名的‘鄉野村夫’罷了。
直到遇見了‘明主’—劉備,他的能力才得以大放光彩。出謀劃策,運籌帷幄,讓劉備大軍的後方固若金湯;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的軍事能力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六出祁山,讓曹魏勢力聞風喪膽。接連派出曹真,司馬懿,張郃等大將抵擋之。
然而,諸葛亮的北伐計劃最終卻未能成功。原因無外乎兩個字—趨勢!
外憂內患,後繼無人,國力弱小。在如此趨勢之下的蜀國,即使擁有如‘神’一般的存在的諸葛亮,也是無法力挽狂瀾。
這就是趨勢的力量。
而反觀司馬懿,他對抗諸葛亮並沒用什麼出奇制勝的高招,只是擁有極強的隱忍能力罷了。
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在司馬懿這裡,則變成了“士可殺,同時也可以羞辱”。
哪怕在街亭之戰之後,司馬懿佔據了短暫的上風,他的策略依然還是“高掛免戰牌”。
任憑對方百般羞辱,仍然是一味的‘龜縮’防守。
想等到諸葛亮糧草不濟的時候,在後面撿撿便宜。
司馬懿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為他看出了趨勢—魏強而蜀弱。
憑藉兩國之間巨大的國力差距,只要能生生的拖到最後,最後的勝利者,一定是他司馬懿的。
如果用下棋來形容,司馬懿就是不走險棋,不跟著對方的節奏,用最穩妥的辦法贏得勝利。
這就是趨勢。
任諸葛亮的計劃是如何的巧妙絕倫,結果只有一個,蜀國必輸!
此時的韓成,其實也看懂了此戰的趨勢—只要能吃掉曹純的兩萬大軍,此戰,自己必然是最後的勝者!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韓成只能在邯鄲縣城,盡最大的能力拖住曹操軍。
先前,‘空城計’是這樣的;現在,出現在邯鄲縣城門口處的單槍匹馬的趙雲,也是這樣的。
目的只有一個:拖延時間。拖得越長,越對自己方有利。
待自己的四萬騎兵剿滅了曹純的兩萬人馬,或者是張郃麾下的三萬騎兵殺到邯鄲縣,我會怕他曹操?
勝利,只會屬於自己。
......
趙雲,當之無愧的當世‘戰神’。他在邯鄲縣城門口一站,曹操軍的氣勢便弱了一分。
身為前鋒將軍的昌豨,自然不會被趙雲的氣勢所嚇倒。
畢竟,還沒打來不是。
厲不厲害,打過才知道!
雖然昌豨不知道韓成方這樣做的原因,但昌豨還是對著自己的部眾們說道:“誰可前去,替我斬殺這個狂妄的小子?殺了他,不僅能夠千古留名,而且還能獲得一千兩黃金的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