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過了半個月的時間,劉備等人再次來到了隆中。
因為有了上一次到來的經驗,這一次,劉備等人是輕車熟路,不僅帶了幾名隨從,而且還帶了一些貴重的禮物。
‘禮輕’尚能表達‘情意重’,那麼‘禮重’呢?自己若真碰到了諸葛亮,他好意思不出山?
後世曾經有人總結過:“曹操能分得天下的一部分,靠的是個人能力;孫權能分得天下的一部分,靠的是陰謀詭計;而劉備能分得天下的一部分,靠的則是他那堅持不懈的精神。”
其中,劉備這堅持不懈的精神,故事最多。最能讓後人津津樂道,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這一次,劉備運氣很好,諸葛亮並沒有外出。
當諸葛亮聽到門房前來彙報劉備到來的訊息之時,立即放下手中之事,率領家人,大開府門,正兒八經的迎接劉備等人。
......
裡曾經寫到過: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前後三次到達隆中求見,前兩次均是求見而不得的結果。
直到第三次到來,才正好碰到了諸葛亮在家午睡。
劉備便讓關羽和張飛兩人在府門外等候,自己則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
過了很長的時間,諸葛亮才悠悠轉醒。
於是乎,劉備趁機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被劉備‘求賢若渴’的態度所感動,於是乎,便有了詳細的戰略規劃—。
然而,這些只是杜撰的而已。
現實情況,肯定不是這樣的!
試問一下,都已經是成年人了,怎麼可能會作出自己午睡,讓‘老闆’等著自己的事情?
工作不想要了,想辭職?要不是感覺工資高了,想少掙點錢?
要不是這些原因,那就是自身的原因了:腦子瓦特了?暫時短路了?
要不就是特別的原因,比如說,想考驗一下老闆的態度?
無論是哪種情況,基本上的結果就和這份工作拜拜了。
此時的諸葛亮,肯定不屬於這些情況,一是因為他沒有老闆;二是從他自比管仲和樂毅,就能看出他內心的一些痕跡—這明顯是‘懷才不遇’,哪裡還有什麼‘挑三揀四’的心情?
為啥諸葛亮比的是管仲和樂毅,而不是別人呢?
這其實就很好解釋了!因為管仲和樂毅,都已經死了!
過去的人,即使名聲在顯赫,他的成就也就只能有那麼大了;而自己,風華正茂,潛力無窮。
與此同時,和古人相比,還能提高自己的名聲,讓有名的主公慕名而來,何樂而不為呢?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現在的人,諸葛亮比不過。
無論是韓成身邊的李儒,沮授,司馬懿;還是曹操身邊的郭嘉,賈詡和荀彧,都不是此時的諸葛亮能比較起的。
李儒等人,靠的不是什麼自比古人,而是自己那實實在在的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