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身經百戰,熟讀兵法,既有高深的軍事理論做基礎,又有諸多的實踐作依據。
故而,此時的曹操,稱之為一名優秀的‘戰爭大家’也不為過。
正在對戰的雙方大軍,曹操一眼便看出了其中的優劣利弊。
自己的騎兵速度極快,攻擊力極強。
而且已經攻破了奮武軍步兵的防禦陣型。
不出意外的話,剩下的就是對奮武軍步兵單方面的屠殺罷了。
自己的騎兵最多再付出兩千人馬的代價,便可擊潰這一萬人馬的步兵。
以三千騎兵換一萬步兵,怎麼算都合適。
於是乎,曹操便下達了這種‘拖延殺敵’的戰術。
這種戰術,好處有兩點。
一是‘殺痛而不殺死’,讓奮武軍損失巨大,卻又無可奈何。
因為雙方大軍已經混戰到一起了,哪怕是奮武軍中精於射術的朱雀軍,也不敢隨意放箭。
二是‘方便撤退’。
因為這不是騎兵和步兵的遭遇戰,現在的戰場中,騎兵的身側,還有奮武軍的另一支部隊—玄武軍。
玄武軍的特點是防禦力很強大,但速度十分緩慢,也就決定了其無法擁有強大的攻擊力。
這些,是曹操十分忌憚卻又看不上的地方。
只因為忌憚,曹操才會讓于禁、樂進兩人採用‘拖延殺敵’的戰術。
萬一玄武軍轉過頭來,封鎖自己的騎兵歸路,自己的騎兵也好迅速地撤離。
不至於被誘入很遠,做到無法撤退的局面。
曹操的戰法,看似簡單。
但若沒有千百次的戰爭經驗,是無法在短時間內作出這樣的判斷的。
強者之所以強,很多的時候,就是因為經歷的比較多。
韓成被曹操抓到這樣的機會,並不是因為他的能力不夠。
相反,此時的韓成也不是幾年前的‘吳下阿蒙’了。
這幾年,韓成在空閒之餘學習了大量的兵書,再加上親自觀察張遼,鞠義等人的大戰,以及其特有的‘後世經驗’。
故而,此時的韓成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名優秀的統帥了。
之所以出現現在的場景,主要還是因為韓成和曹操下達命令的速度太快了。
快到雙方都還沒有來得及調整出兵的軍陣,只是按照提前準備好的陣型向前進攻了。
要不然,怎麼會出現青州兵對戰玄武軍,步兵對戰騎兵的局面?
這種低階錯誤,韓成和曹操怎麼能犯?
戰場上,是瞬息萬變的;是變化萬千的。
韓成意識到自己的不妥之處時,便在曹操下達‘拖延殺敵’的命令的同時,朝著普通士兵的主將張郃下達了暫時性撤退的命令。
暫時性的撤兵,決定不了什麼。
只是為了更好的勝利。
與此同時,韓成又令青龍軍的主將韓浩,高覽帶領中軍的兩萬青龍軍壓上,換下張郃的一萬士兵。
既然錯了,就不要逃避;及時止損才是上策。
韓成的後續動作,也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
這種混戰的場面,對青龍軍來說,無疑是最有利。
因為騎兵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進攻陣型,故而此時騎兵間的勝負,主要就是取決於騎兵的單兵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