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見過了許久都沒人回答,就已經知道了答案這應該是真的。
許攸剛剛出謀劃策了一番,確實不太好回答這個問題。
就在這時,袁熙突發奇想地問道“你們說,我現在出兵怎麼樣啊”
袁紹軍中的眾將都用一種看白痴的眼神看著袁熙。
二公子真讓我們大吃一驚,只不過在大吃一驚的同時,也深感大失所望奮武軍此時正是士氣如虹,戰意正濃之時,這個時候出兵與奮武軍對戰,不知道怎麼樣輸是不是
袁紹軍中發生的事情只是一個小小的插曲。
戰場中
烏桓族的勇士在前,青龍軍的將士在後。
只是在追趕了十里之後,青龍軍便放棄了追趕。
畢竟是四萬對戰十萬,
追的太狠會顯得太沒有素質了。
當然,青龍軍也不敢追的太狠,畢竟此時所剩的青龍軍也沒有四萬之數了。
這一戰,至少有五千名青龍軍士兵戰死沙場。
看到了烏桓族勇士的遠去,廣陽縣內也派出了一部分的奮武軍前來打掃戰場。
打仗的活讓青龍軍幹,收拾戰場的活也讓青龍軍幹
這就有點過分了吧。
雖然青龍軍很厲害,但也不能因為厲害就光讓人家幹活啊。
青龍軍也是人啊。
當青龍軍凱旋而歸,受到了廣陽縣城中的奮武軍和廣陽縣軍民的熱烈歡迎。
這次勝利,是奮武軍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正面交戰的,而且還是以少勝多的戰役。
這對奮武軍將士計程車氣,將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同時,青龍軍也保護了廣陽縣城中的百姓,這些百姓對奮武軍是感恩戴德。
戰爭是把雙刃劍,有勝利的一方,就有失敗的一方。
漁陽郡安樂縣,烏桓族入關以後的大本營。
此時的大本營不是因為蹋頓之死而變得那種死氣沉沉,反而是一副激烈爭吵的場景。
爭吵分為三派,一派是以羅克木、難樓為首,主張立即回到草原,然後召集人馬,再次南下,為蹋頓報仇。
這群人中,難樓是蹋頓的死忠,有此想法無可厚非。
但羅克木卻因為是蹋頓的親兵隊長的原因,故而不得不為選擇為蹋頓報仇。
因為烏桓族中有規定大人物的親兵隊長必須要敢於用命,若大人物不幸死亡,親兵隊長要麼跟著大人物死,要麼為其報仇以示忠心。
此時的羅克木,只能選擇後者。
另一派則是以蘇僕延、突又突為首,主張投靠奮武軍,隨奮武軍征戰幽州。
因為奮武軍的強兵猛將,給這些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草原上的民族一直信奉拳頭大就是道理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