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張雲回到了代縣,將在上谷郡涿鹿縣軍營中的所見所聞,事無鉅細的彙報給了主公韓成和情報營校尉李儒二人。
待張雲退下後,李儒一臉嚴肅地對著韓成說道:“主公,根據情報營以前打探的訊息和剛剛張雲所說的話,我個人感覺劉虞舊部中的齊周和鮮于銀投奔袁紹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閻柔雖然對我們已經表達出了親近之意,但明顯是話中有話。
他最後所說的勝利之後的話,含糊不清,模糊兩可。
這個勝利到底指的是戰勝公孫瓚的勝利,還是戰勝袁紹的勝利?這之間的差別可是很大的。
依我看,劉虞舊部中也就只有鮮于輔一人心繫幽州百姓,是個真正的‘忠義’之士啊。”
韓成頗有感嘆的說道:“這四人各懷心思,各有所圖啊。
文優,還要和他們繼續保持著聯絡,必要的時候幫他們一把,我突然感覺距離公孫瓚滅亡的時間不遠了。”
李儒恭敬地回道:“請主公放心,屬下一定安排人馬做到。主公的感覺一直都很準,我相信這次也是一樣的。”
......
轉眼間,又過了幾個月,冬季來臨了。
幽州到處都是一副天寒地凍的景象,白茫茫的大雪,鋪遍了幽州各地。
袁紹的大軍在故安縣和漁陽縣城下攻打了三個多月,依然沒有攻下這兩座‘堅城’。
而公孫瓚卻憑藉著騎兵的速度優勢,奪回了涿郡的良鄉縣和漁陽郡的泉州縣。
由於冬季來臨,實在不適合再大規模的作戰了。
故而袁紹的大軍二合為一,退到了已經佔領的涿郡平谷縣城中。
準備來年春天,再和公孫瓚大戰一場。
袁紹修整了,而公孫瓚卻並未停歇。
在袁紹退兵之後,公孫瓚率領大軍四面出兵,佔領了幽州大量的郡縣。
在公孫瓚得到了幽州大部分地區之後,日益驕矜,不體恤百姓;且與多郡縣的當地世家激烈的對抗著。
公孫瓚還任人唯親,各地所設的太守縣令並不是憑藉能力上位的,而只要是公孫瓚的親信即可順順利利地上位。
從而導致了公孫瓚手下的正義之士—趙雲,田豫等人紛紛脫離軍營,或回到故鄉;或投靠他人。
第二年春天,閻柔率領依然忠心於劉虞的軍隊,以及十分仇視公孫瓚的鮮卑族和烏桓族的兵馬,共計大約兩萬餘人。
在上谷郡涿鹿縣起兵,自西向東,攻打臨近的公孫瓚所佔領的漁陽郡。
公孫瓚任命的漁陽郡太守鄒丹,作戰勇猛但無謀。
在公孫瓚剛剛從軍之時,就跟隨在公孫瓚左右,並伴隨公孫瓚征戰多年,終於在公孫瓚佔據幽州大部分地區之時,水漲船高,被公孫瓚封為漁陽郡太守。
當聽到閻柔率領兩萬大軍前來漁陽郡的訊息時,也沒有多想,或者是也沒什麼可想的。
直接率領手下的兩萬餘人在潞河之北和閻柔軍對戰。
畢竟兩萬對兩萬,誰怕誰啊?
閻柔見鄒丹率軍而來,知道只需一戰,就可以決定漁陽郡的歸屬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