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這時,公孫瓚手下眾將才發現:到了‘易京’之後的公孫瓚,再也不是心懷天下,敢於雄霸一方的公孫瓚了。
怪不得後世人王勃寫文章評論道:“瑣瑣伯珪,謂保易京之業。”
雖然公孫瓚在‘易京樓’裡固步自封,幻想著靠著固守拖垮袁紹。
但在袁紹尚未找到破解之法時,這確實是個不錯的辦法。
此後的一年中,袁紹派遣大將鞠義率領大軍圍困易縣。
公孫瓚在易縣中準備充分,而鞠義軍卻出現了糧草用盡,士卒飢困的現象。
故鞠義只好率領人馬撤退,但被乘勢出擊的公孫瓚,狠狠地追殺了一番。
又過了一年,袁紹手下的能人異士想出了破解“易京”之法。
袁紹先是讓大將率領士兵不斷地蠶食公孫瓚在“易京”的外圍勢力。
因為公孫瓚的薄情寡義,諸將在面臨袁紹的冀州軍的大舉進攻之時,便知道公孫瓚必不能來相救。要麼望風而降了;要麼順風而逃了。
其實‘易京’中有‘樓’數百座,圍塹數千重。
若能相互應援,形成完善的防禦系統,袁紹是很難攻克的。
但公孫瓚恰恰自斷根基,為了讓每個將領各自奮勇作戰,故不支援,從而給了袁紹軍一可趁之機。
待外圍的勢力清剿結束之後,袁紹率軍到達了“易京”的中心位置。
於是,袁紹便令士兵挖掘地道,一直挖到公孫瓚部隊固守的城樓下,使用木柱撐住,不讓其倒塌。
待估摸著挖到城樓的一半之時,便縱火燒燬木柱,城樓因為失去支援而倒塌。
袁紹用這種方法逐漸攻到公孫瓚所住的“易京樓”下。
這是公孫瓚第二個失敗的原因,對待事實不實事求是,卻大多沉浸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中。
......
公孫瓚雖然固守易京,但是骨子裡是不甘心的。
他曾打算親自帶領所剩不多的騎兵,迂迴進入腹地空虛的冀州,切斷袁紹後路,逼袁紹退兵。
這一計劃雖然有些冒險,但總比困守一城一地要好得多啊。
然而,長史關靖對公孫瓚說:“如今主公的部下將士們,都有離散之心。
他們之所以還能堅守,一是因為顧念全家老少都在這裡,二是依賴將軍在此主持大局。
繼續堅守,繼續拖延下去,袁紹定能知難自退。
如果將軍捨棄他們,率兵出城,後方則無人作主,易京的陷落,便指日可待了。”公孫瓚聽信了關靖的話後,覺得關靖說的很有道理,遂不敢出兵。
這是公孫瓚第三個失敗的原因,聽信讒言。
......
再此三大失敗的條件下,公孫瓚手中僅僅剩下“易京樓”了。
公孫瓚料知自己必定不能倖免,就殺死自己的姊妹、妻子兒女,然後放火自焚了。
一代梟雄,從此之後,煙消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