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雲聽到張燕的話後,便趕緊寫了一封信並派人火速送到太原郡的韓成手中。
韓成收到浮雲的來信,心中思索張燕這麼做的原因,無外乎是張燕麾下有數量近百萬的百姓,缺糧問題時時刻刻困擾著張燕。
當然也不排除張燕想借借糧之機看看自己的底氣和為人。
韓成的底氣主要來源於從祁縣王氏手中得到大量的糧食,這一大批糧食,按照一石糧食換一個百姓的換法,換個十幾萬百姓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至於為人方面,韓成便當即回信給浮雲,大致內容是:此交易可行,並在信的最後表達出自己對浮雲的讚揚—乾的不錯。
浮雲接到韓成的回信和一萬石糧食之後,便立即通知了張燕。
張燕瞬間明白了韓成的意思,知道韓成是為了百姓捨得出糧食的明主。
於是,出於對韓成的示好之舉,張燕帶領手下精銳護送著這四萬百姓前往常山郡。
知道張遼安排的人馬到來後才離去。
至於以後的糧食,張燕相信韓成定會派人按期送來的。
一切事宜結束之後,張燕突然感覺自己好久沒有這麼信任一個人了。
這到了常山郡的四萬多百姓,在軍隊的保護下,經代縣,雁門郡,去往幷州北方的雲襄郡,韓成信守承諾,已經將那裡的土地分給了他們,並讓暫時的雲襄郡太守崔林負責此事。
與此同時,和百姓一起回來的浮雲也成為了奮武軍中的一名軍候。
......
轉眼間,已經時至八月了,朝廷的聖旨終於到達了太原郡。
之所以來的這麼慢,主要原因卻是因為袁術的一些霸道做法。
自袁術在南陽郡搶了前去宣旨的馬日磾和他的符節之後,朝中的大臣便無人敢外出宣旨了。
因為不知道自己宣旨的物件是什麼樣子的,自己會不會像馬日磾一樣,宣完聖旨就回不了長安了。
正是在這種複雜的背景下,朝中的大臣們內心十分害怕宣旨之事。
面對宣旨之事,都左推右擋,拒不接令,只有被逼無奈者方才外出宣旨。
朝廷中有一侍中,正是這被逼無奈者。
此侍中名叫趙溫,字子柔,蜀郡人士。
年過五旬,是前司空趙謙的弟弟。
學識淵博,為人正直,看不慣李傕等人欺辱獻帝,掌控朝廷大權的做法,便上書責罵李傕等人。
李傕見到趙溫的上書後,勃然大怒,要立即殺了趙溫,幸虧李傕的弟弟李應勸阻道:
“大將軍,殺了趙溫對你也沒什麼好處,反而成就了趙溫的大名。
不如讓其帶著家人,去幷州宣讀聖旨。
韓成看到他的家人後,定然會明白您的意思,這樣做,趙溫就不再煩你了。”
李傕覺得弟弟李應的話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便本著‘眼不見心不煩’的態度,讓趙溫攜帶著一家老小,去幷州宣讀聖旨,冊封幷州牧韓成。
這態度已經很明顯了,趙溫啊,我放你一命,你就乖乖地在幷州養老吧,朝廷已經不要你了。
趙溫無奈,只好帶著一家老小和聖旨,去往幷州宣旨。
趙溫不知道韓成是什麼樣子的人,心中忐忑不安。
自長安一路向北,趙溫才發現繁華的司州之地早已經不在了,只見到處都是四處逃荒的難民,或者是被朝廷軍欺壓的百般無奈的百姓,司州的百姓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讓趙溫不由的嘆道:“這天下何時變成了這樣的天下啊?”
但來到了幷州的地界之後,只見境內安定,百姓安居立業,豐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