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奮武軍勢力的發展,韓成手下的文人也漸漸增多。
但是對於戰略方向的把握,只能依靠韓成自己,手下的謀臣最多隻能出出參考意見,卻不能做最後的決定。
就像諸葛亮的《隆中對》一樣,只有方向。同不同意的,還是劉備說的算。
韓成將眾文士叫到一起,主要也就是李儒,沮授,審配,耿武四人。
韓成鄭重其事地對著四人說道:“今天叫你們前來,主要是讓大家一起考慮一下,現在的我們是北上好,還是南下好?”
對於戰略方向的把握,一直是沮授的強項。
但既然韓成這麼問了,按照沮授對韓成的瞭解:韓成應該是既想南下,又想北上,且處在猶豫不決之中。
但是,沮授認為現在不是南下的大好時機,等韓成話音剛落,便站起身來,對著韓成行一禮後,說道:“主公,我雁門郡南面,是幷州的太原郡和上黨郡;西南面則是幷州的西河郡和上郡;西河郡與上郡兩郡之地和羌人接壤,且人口稀少,山嶺眾多,不適合土地耕種,故這兩郡對現在的我們來說,作用不大,我認為可暫時不作考慮。”
韓成聽完沮授的話,說道:“長史說的很對,西河郡和上郡我暫時也沒有考慮,我所說的南下也就是南下太原郡的意思。請長史繼續說下去。”
沮授得到了韓成的肯定,便繼續說道:“現在的太原郡內表面上一片混亂,山賊橫行,但實際上太原王氏並沒有受到什麼大的影響。
我軍若佔領太原郡,則會面臨四面為敵的處境。
南面將會和司州的西涼軍接觸,北面和南匈奴等少數民族接觸,東面還要守護常山郡和代郡,內部還要時時提防太原王氏作亂。若我們現在手中的兵力有六萬之數,則南下是首選之策,但現在我軍只有三萬多人,不足以支援我們四線作戰。
故我認為此時南下並不是最好的時機。
而現在正是北上的時機。
第一個原因是:在去年年末,我軍在雁門關大戰南匈奴軍,殺死殺傷南匈奴軍兩萬多人;第二個原因是:我們接到訊息,在今年三月份,南匈奴族內發生了內亂,至少有不下三千之數的軍隊傷亡。
經過這兩次大戰,南匈奴的軍隊數量已經大不如從前了,我軍可以趁機聯合南匈奴北部的幷州鮮卑族,南北夾擊,定可使南匈奴部一蹶不振,以絕後患。到時再舉兵南下,劍指中原。”
李儒身為情報營校尉,手中掌握的著大量的資訊,對沮授所說的事情瞭若指掌,聽到沮授如此說,心道:
“這個沮授才能不錯,胸懷遠大且戰略眼光極準,是個人物。也不知道主公從哪裡找的?以前‘掌管全國’的時候都沒聽說過此人啊。
不過此人還是缺少點歷練,有點想當然,做事不夠狠。
南匈奴部,僅僅靠南北夾擊,怎麼可能讓他一蹶不振?
不過,若在南北夾擊的過程中,增加點小動作,則南匈奴部不僅一蹶不振,有可能會變成我幷州的一員了。
至於小動作嗎,反正不是我漢族人,狠點沒什麼的。”
想到這裡,李儒站起身來,對著韓成說道:“我同意沮長史的方案,先北後南,才是成功之道。不過,在沮長史的方案上,我覺得在增加一點策略,讓南匈奴徹底歸順我幷州比較好。”
韓成聽到李儒的話,急忙對著李儒擺擺手,示意李儒停一下,對著剩下的兩人說道:“不知正南和耿武是什麼意思?”
耿武曾經是韓馥的別駕,對韓馥是忠心耿耿,對袁紹卻是恨之入骨。
對於韓成所說的北上南下,並沒有太多的思考,也沒有太多的想法,只是關心韓成什麼時候兵回冀州,對於冀州這個熟悉的地方,耿武可是有著不少的想法。
耿武聽到韓成問話,直爽的回答道:“屬下對於主公北上或者南下的任何方案,都沒有任何意見。只要主公所說,屬下便會去竭盡全力的執行。”
韓成聽到耿武如此說,知道自己算是白問了,便將目光轉向審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