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之所以定下進攻幷州北部的戰略,主要原因有四點:
一是如沮授所說,冀州此時乃四戰之地,自己兵力不足,實在不宜此時佔領。
二是袁紹佔領冀州已有半年之餘,在世家大族的幫助及手下能臣的治理下,民心所歸,已逐漸有坐穩冀州之象。
若自己舉兵對戰袁紹,民心不歸,世家不順,缺民心啊;雖然自己手中有大印,但現在還沒有朝廷的授命呢。
而自己攻打併州北部,也是要藉助幷州北部的南匈奴族南下之勢,此時出兵,符合大義。待打退匈奴,朝廷定然有所表示封賞。
三是因為北方的少數民族。據韓成後世的知識知道,幽州最後所屬必然是公孫瓚,所以公孫瓚和劉虞必有一戰。
在幽州,公孫瓚勇而無謀,劉虞深的民心。
為了佔領幽州,公孫瓚必殺劉虞,而劉虞一死,公孫瓚統治幽州,不出一年,百姓定天怒人怨,也就是出兵取幽州的大好時機。
取了幽州之後,最大的威脅便是冀州袁紹和北方少數民族。袁紹與少數民族的關係不錯,定然會南北夾擊自己,自己到時候必然要先對抗少數民族,後對抗袁紹。
因為和袁紹對戰是漢人爭奪地盤,和少數民族作戰就是民族之戰了。
若在塞外交戰還行;若在關內,少數民族必將會趁亂將幽州的百姓掠奪一番。
為了以防萬一及以後的大業,韓成只有先下手為強了。將塞外的少數民族打怕,打疼,他們才不敢在自己和袁紹大戰的時候趁亂出擊了。
至於第四點就是:少數民族善於騎射,若能收服,併入到青龍營,則天下少有能爭鋒者。
當然,這些話只能自己想想,或對親近之人講出,不能再大帳中當眾說出;
後面兩點是沮授所想不到的,差的不是智商,而是對歷史的發展趨勢的認知,是韓成來自後世最大的優勢。
......
是夜,韓成在韓府等著黃忠,當聽下人稟告:“黃忠來了”,韓成嘴角上揚,微微一笑,對著下人說道:“快請到會客廳,上好茶。”
韓馥會客廳,黃忠端坐在韓成對面。
“州牧,吾有一事不明,故深夜前來打擾。”
“師傅,這裡不是軍營,別稱呼州牧,叫我成兒就行。”
“不行,吾找你談論的乃是公事,怎麼能以私人稱呼相稱呢?”
韓成本想在勸說黃忠,看到黃忠嚴肅的臉龐,再想想師傅固執的性格。“算了吧,先聽師傅說什麼吧。”
“師傅,你說吧。”
“軍隊作戰,糧草為首,我不明白,你為什麼憑著產糧重地冀州不要,卻要揮兵西去,佔領產糧不足的幷州。”
“師傅這是在考我嗎?師傅有所不知,僅幷州北部的朔方郡及五原郡,沃野千里,一年的收成足夠五萬大軍半年之用,怎麼能叫做產糧不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