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風夾雜一絲溼潤緩緩從山中吹來,上清鎮的居民們便在晨起之鐘和祭祀神官的煙火氣息裡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鎮子東頭山上的青石碎板小路上一個少年的身影蹦蹦跳跳的出現了。
每月月初少年都會走過崎嶇不平的青石路下山來採辦一些油米麵,一是放風,二是屬實在山上呆的太過難受了,身不乏心乏,少年郎嘛,腦子裡哪有那麼多的道理,就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嘍。
少年姓葉,名恆。因要學習那本家中老祖宗所傳之《梅花易數》,所以便被家族裡一位隱世清修的老長輩派人接去了龍虎山上清宮修行家學《梅花易數》和《龍圖規範》,時至如今也是歸鄉時間短,山上歲月長。
雖說葉恆不是家中獨子,族中還有一個堂兄一個堂姐,但是堂兄自小起便對這些不感興趣,堂姐也是對此間事物一竅不通,唯有葉恆對那些稀奇古怪、玄之又玄的事物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與探索的慾望,於是乎那位如今已是高齡的老長輩便派人接回了這個還是懵懵懂懂的少年郎,為之取字——寒淵。
當時的葉恆年紀輕輕,太是輕輕,一竅不通,被人連蒙帶騙被迫的帶上了山。
上山之後少年的心頭便通曉了一個情感詞彙,那就是後悔。
知道山上日子清苦,但是少年郎怎麼也沒有想到竟是清苦成了這般模樣,每日臥榻安睡之地少年無甚將就,但是自家肚腸裡這五臟廟小神仙們著實是受不了這每日的清湯寡水了,夜夜在少年腹中作祟,只是因為這每天的吃食不是白菜,便是土豆。
雖說以前在家時家中父母長輩們對他算不得嬌生慣養,但是也不至於如此這般,再加上小孩子嘛,正在長身體的時候,又容易餓,每每夜晚餓的夜不能寐的時候,總是過分懷念外婆做的紅燒雞塊。
於是乎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乘著夜色,葉恆決定千里走單騎,溜了溜了。
跑路之前還不忘給那個總是眯眯眼看著他微笑的老頭留了一封信,雖說是信,也不過是大黃紙上扭扭捏捏的爬了幾條小蚯蚓,但是依稀可以辨認出幾個大字:
“小爺溜了,大爺別送!”
臨走偷溜前還不忘拿了仨土豆!
不知不覺走到山門前,回首看著孤獨矗立在暮色裡的牌樓,葉恆的心裡不自覺的想起那個總是喜歡伴著落日餘暉躺在老竹子搖椅上飲茶淺睡的老頭子。
落日伴花少面龐,老椅配茶鬢如霜。
每每念即那個對他即嚴厲又偏袒的老頭子,葉恆心裡總有一絲不捨。
對他嚴厲是因為書上學問道理之事老者總希望他用心,聖賢書上聖賢語學了總比未學好;偏袒則是指老頭子有一屋子的珍惜孤本絕世秘文之書,那一屋子書藏住了這天底下大多數的秘密還有一些不為世人知曉甚至於與常人所認知相悖的重大歷史事件的真相,這些個書管你是冠絕一省的富豪還是封疆守土的大吏任何人都不外借,親傳的幾個弟子也未曾有過機會得以一覽,唯有他可隨意進出老頭子的書房,隨意取書,隨意看書。
少年郎心頭的不捨不是沒有來由。
自被“拐騙”上山以來,除了第一次來家中接他上山的那個小姐姐,也就是後來葉恆口中的四師姐,還有就是一位每月月初都要上山陪老頭子喝頓好酒的年輕女子,除此二者之外少年郎再未見過一位“人”上過山門進過道觀陪老頭子說說話聊聊天。
葉恆很難想象,自己未上山之前老頭子每月除了陪年輕女子喝酒那一次外再無人與他說話了,雖說還有四個弟子,但是四個弟子學而有成後都下山遊歷去了,後來葉恆才知道並非弟子不孝,不願侍奉老者,而是老者自己將他們趕下山遊歷天下去了。用老頭子一句話來說就是:紙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確實如此,世間萬物的道理我們都懂,但是也僅僅僅限於懂之一字,如何把聖賢書上聖賢語真真正正的吃透了,那還是得需要去聖賢成文立說前所走過的地方看一看走一走,聖賢走遍人間方才寫下了這般聖言。我輩後世子孫也當放下手中聖賢書,拿起心中自己學到的學問道理,抬腳重走人間路。
終究還是要走的,想起老師告知的道理,葉恆心想,偷溜下山,然後偷摸著跑回家不也是重走人間路嘛!
為了讓自己走的更心安理得一點,他還想到要不是因為經常被迫餓肚子,他才不會走呢!
“果然啊,我都是被迫的啊!”
相通了這些個道理,葉恆心中念頭通達微微一笑自通道
但是他葉恆幼年裡第一次的“返鄉大計劃”終究是夭折於黑暗的夜與葉中了,因為,他迷路了。
憑心而論,他葉恆如此這般機智聰慧的男人怎麼可能迷路呢,這中間也確實出了意外。
哦不,是被迫的意外。
那一夜他目睹到了一件徹底改變他世界觀的事。
那夜拿了土豆,留了信的葉恆,在山門口感嘆了一會兒時間易逝,匆匆幾月時光便這樣過去,心裡面卻暗自竊喜,這般苦日子終於是要熬到頭了。
隨後便邁著愉快的步伐下山去了。
可是他葉恆走了一會兒,發現不對勁了,心裡疑惑著自言自語道
“上山下山的路,不都是青石路嗎?怎麼……怎麼哪裡來的這麼多泥巴?”
心裡越想越不對勁了,立馬轉身,決定進行戰略性後撤。
可是讓他更難過的事出現了。
回頭走了大概有10分鐘左右,依舊還是泥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