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後金軍攻陷東京,汴梁城破,兩皇被擒,大宋就此滅亡,宗澤便以先皇北狩,然皇家苗裔猶在,且帝位不可空懸,國不可一日無主為由,與張俊等人在宋州扶保趙構登基,繼承帝位,延續大宋國脈。
趙構稱帝之後,卻仍以開封暨汴梁為國都,只以宋州為行在,並封宗澤為東京留守,張俊為御營兵馬指揮使,又因張邦昌還政有功,特賜封張邦昌為檢校太傅、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
但趙構對張邦昌曾經稱帝之事其實始終懷有戒心,不久之後便以張邦昌稱偽帝之時與宮中舊妃李氏從往過密為由,將張邦昌罷官奪爵,貶至潭州,隨後更是下旨賜死,結果張邦昌在潭州天寧寺平楚樓自縊而亡,可謂冤枉至極。
而趙構自得宗澤等人擁立,又收聚各方兵馬數十萬,不由一時意氣風發,立誓要驅逐韃虜,收復失地,迎還二聖,其後更是銳意進取,便命宗澤立即領兵北上,反攻金軍。
同時趙構又以皇帝名義下旨,召告王倫、方臘、王慶、岳飛、韓世忠、劉錡、劉光世、折可求、張浚、田虎、梁興等各鎮諸將,命眾將立奉新皇旨意,出兵北伐,平滅金寇,而王倫等人領旨後也都是上表稱臣,皆願奉旨出兵討金。
隨即宗澤便率領大軍兵出相州,兵鋒直指開封,意在收復東京故地,而後宗澤大軍一路勢如破竹,與金軍接連一十三戰,竟是每戰必勝,不出數月便已經攻佔滑縣,更是對大宋故都開封形成半圍之勢。
而此時張邦昌已死,偽楚政權也不滅而亡,完顏宗望大為失望,但以漢治漢之策自是不能輕易廢棄,便又再建了偽齊一國,立河北阜城人劉豫為帝,又因開封已被宗澤重兵圍困,無法為都,就將洛陽定為了偽齊國都。
宗澤一軍攻勢如虹,兵困開封,大有一舉收復故宋國都之勢,但此時其餘諸鎮伐金兵馬卻全都遲遲未到,竟使宗澤一部漸成孤軍深入之勢。
而完顏宗望與劉豫率領金齊兩國聯軍卻已經抵近開封,宗澤隨時都有陷入重圍的危險。
宗澤見已經事不可為,無奈之下只得撤軍,回到相州之後,宗澤便即鬱郁而病,終是在一年之後,病死於軍中,臨終之前也仍是念念不忘收復故土,高呼“過河”而亡。
而宗澤病倒,趙構也彷彿一下子沒有了進取之心,從此之後便閉口再也不提北伐之事,只是傳旨各鎮,讓諸將謹守各處關隘,嚴防金軍再次南侵。
宋軍南退,完顏宗望便也引軍北還,不想卻因天氣炎熱,完顏宗望竟然中暑,而且病勢極猛,只在旬月之間,就病死於軍中,大金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完顏宗望既死,金軍在中原便再也無人能夠總領全域性,大金國主完顏吳乞買身邊沒有可用之人,也只得偃旗息鼓,傳旨漢地眾將各守關口,不興戰事。
宋金之間這一次短暫的交戰之後,大金便開始依靠偽齊管治漢地,同時又忙於平定內亂,再也無暇南顧。
而趙構偏安宋州,也是隻知守成,一時宋金兩國之間倒也太平無事,只是一波雖平,卻一波再起,江南的方臘又生起了事。
方臘一面向趙構上表稱臣,一面卻又派方貌、方天定、王寅率領三路大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突然向大理國發起進攻。
雖然早就知道方臘對大理的覬覦之心,大理方面也做了充分的準備,但奈何實力相差太過懸殊,大理軍民雖經殊死搏殺,卻終是抵擋不住方臘大軍進攻的腳步。
方貌、方天定、王寅又均是極會用兵之人,三路大軍齊頭並進,勢不可當,連續攻克大理數十城,只在數月之間,便已經會師於大理國都城之外。
方貌、方天定、王寅三人合兵一處,隨即就以箭書射入大理城內,勸大理國主開城投降,並自去國名帝號,歸順方臘,否則就要全力攻城,而一旦城破,便定是雞犬不留,盡滅大理皇族。
大理國主段正嚴卻是誓死不降,不但回書大罵方臘一代妖人竟敢自立為王,為害江南,惑亂天下,堂堂大理皇族又豈能與亂臣賊子為伍,更是直言大理皇族有死無降,願與大理軍民共存亡,爾等想戰便戰,又何來這許多廢話。
方貌看了大理國主段正嚴的回書,立時怒火攻心,隨即決定全力攻城,務求一戰而滅大理國。
方臘大軍將大理城團團圍住,四面攻打,日夜不停,接連強攻了半個月,大理城城牆損毀倒塌多處,軍民死傷無數,城內糧食、軍資更是消耗殆盡。
眼見破城在即,方貌定下明日便即發起總攻,定要不計一切代價拿下大理城,而在破城之後就立即屠城,不論男女老幼一概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