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聽一位前輩說過,對於一個群體來說,無知和弱小並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太清道人緩緩說道“在圻神國祭祀神殿中,我曾經對你說話。”
“強梁者不得其死。”名叫玄都的少年接過話說道。
“在沒有完全深入瞭解一個群體之前,切勿對其傲慢,個體按照邏輯推演的真相,往往與事實相距甚遠,因為很多時候,事實的邏輯並沒有個體推演的那麼嚴密。”太清道人看著半山雲河之中逐漸遠去,他緩緩問道“你道這卻是為何?”
“生靈並非嚴格遵某一種邏輯行事。”玄都述說著老師以前講過的話。
“每個生靈,都舒展其意志,每個存在,都有其獨特認知,三千大道交融,方才是大世。”太清道人眼神深邃而悠遠,看著遼闊的大地,悠悠地說道“神靈治世,終究會讓眾生靠近神靈,遠離自己,放棄自我,非是長久之道,其所得之道,不過是神靈之道,最終成為神靈的一部分罷了。”
“可是老師,神靈治世,終究是讓諸多亞聖有了一條道路,不至於墜入邪道。”玄都躊躇了一下,說道。
“彼輩不過是隨著天地運轉,氣運所鍾,孕育先生,又恰逢天地劫數,天道又未出,能以漫長歲月熬成了亞聖,在這天地初開之時,並非開道者,而是得利者。”
頓了頓,太清道人又補充了一句“不過是一群把“我”與變強等同的強梁者罷了。”
“我等先行求道者,開道者,探索者,需以諸多修行之法,修行道路,漸染於洪荒,使諸法行於世,萬流趨於道。”
“神靈治世,終究不是大道!”
玄都聞言,神色凝重,許久之後,他才緩緩對著太清道人行了一個大禮“多謝老師指點。”
太清道人微不可查地點點頭,玄都乃是神民後裔,父母亡於神國戰爭,乃是被他收養,一路培養起來的。
歷經近十個量劫,方才成就亞聖,非是那等練氣士所能比擬。
所以他對這個弟子,寄予厚望,賜名玄都,乃是他們五位亞聖推演神靈治世的神山。
“走吧……”眼看著雲河消失在山海中,太清道人隨口說道,隨著他話音剛落,一道清風拂過,師徒二人瞬息消失不見蹤影。
天地運轉至第二十二量劫之時,各位晉入亞聖四重天的亞聖,開始在洪荒大地上,傳揚自己的道法,宣揚自己的道路,點明修行的方向,自此,由於有了這些現成的道路與正確的方向,再加上越來越多的亞聖開始認識到神靈治世的弊端,神靈治世之法開始逐漸退出洪荒大舞臺。
所謂神靈治世的弊端,一來只有頂級的亞聖們才有能力摘得文明演進道果,而如今大家都已經不知道如何進一步演化文明瞭,二來,那些自我認知不夠堅定的亞聖發現,雖然自己度過了墜入邪道的劫難,卻因為漫長的神靈治世,使得自我之中,多出了一些原本並不屬於自我的思想和認知,這讓他們倍感苦惱,只能又消耗歲月打磨,磨去這種深入思想意志的存在。
畢竟,神靈的思維感染神民,神民的集體意志,也會反過來影響神靈。
在種種原因之下,神靈治世之法開始慢慢地退出洪荒大舞臺。
洪荒,開始進入了諸亞聖傳法時代。
亞聖們傳法,自然是有其道理的,因為伴隨著越來越多的亞聖出現,洪荒宇宙的規則開始無形中迅速演進。
進入亞聖四重天的存在們發現,只要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可自己的道路,走自己指點的方向,踐行自己的部分理念,那麼自己就能夠得到氣運加持,修行更加順遂。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亞聖四重天的存在們,已經開始隱隱約約覺得頭上有泰山壓頂一般的大恐怖,似乎隨時要塌陷下來一般。
是以透過傳法之為,努力提升自我的修為。
當然,並非每個人宣揚的道法都能夠得到大眾的認可,這樣一來,就造成了一些亞聖名聲大噪,一些亞聖名聲不顯。
在不周群山以西,有一處神山,名為萬壽山。
這片神山,乃是一位先天神聖的道場,這位神聖並未宣揚道法,也沒有修行神靈治世,而是長久以來都在閉門修行。
就在這一日,萬壽山中這位神聖,開啟了自己的修行道場五莊觀,開始了遊歷洪荒的旅程。
這位神聖,自名鎮元子,其頭戴紫金冠,無憂鶴氅穿。履鞋登足下,絲帶束腰間。體如童子貌,面似美人顏。三須飄頷下,鴉翎疊鬢邊。
端的是神於天而聖於地,大仙逍遙不拘於天地。
鎮元子一路西行,腳踏實地,少有越空而行。
他一路走過,山川大地似乎都在向他低眉俯首,日月星三光都在向他傾灑,諸多生靈向他讚美,時空為之低語。
這位鎮元子大仙,赫然已經踏上了亞聖六重天!
乃是當前洪荒,頂級的人物。
鎮元子手持一本玄色薄皮書,一路向西,走了七千四百多年,來到了一處奇異地界。
這是一處原野地區,卻有一座山峰聳立在這兒,這座山峰不算太高,不過三千丈餘,與洪荒大地動輒萬丈,億丈的神山相比,並不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