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後,nature正式背靠背刊登了關於雙層石墨烯的兩篇重磅論文。
如果在平靜的湖面上扔下了一塊巨石,整個凝聚態物理學界立刻沸騰了。特別是領域,更是集體陷入了高潮。
長期以來,超導領域說取得的成果都穩定產出在低溫+不同材料的領域中。科學家們不是沒有嘗試過其他的路子,但時至今日,依舊沒有找到突破點。
以至於有物理學家戲稱,自己這幫人走的還是愛迪生當年的路。
如今雙層石墨烯在特定角度和溫度下說展現出的超導屬性,無疑給超導材料找出了一條新的方向。
……
電科會議室,數位大佬齊聚一堂。
這些大佬,是真正的大佬——電科目前擁有十二位全職院士,其中工程院院士居多,一共有七位,科學院院士僅有五位。
“我雖然不是物理專業,但我也能理解石墨烯以及隨後一系列發現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說昨天的兩篇論文了。它的意義已經跳出了石墨烯領域,繼而影響到整個凝聚態物理。”
席小丁在一幫人中最為年輕,但他的氣勢絲毫不弱於在座的大佬們。
開玩笑,他可是以數學家身份進的中科院。
“因此,今年的院士推薦,我建議不要再想著論資排輩了,直接就蘇遠山教授。”
席小丁特地為蘇遠山加上了職稱,提醒諸位,蘇遠山的身份可是電科的特聘教授。
在座一干大佬都眼觀鼻,鼻觀心的不說話,有些還帶著含蓄的笑——在笑的多半是工程院的院士們,他們之前倒是有過想推薦蘇遠山的想法。畢竟嘛,蘇遠山的老爹就是校長, 也是工程院院士。
但據說……蘇遠山的意見是, 他的成果不足以進工程院。
——雖然大家都知道,特別是電科的老人都知道,蘇遠山才是整個遠芯的靈魂,但拿出來服眾成果, 確實都是以其他人的名義說誕生的。
所以這件事也就推遲了下來。
但要進中科院……也不是說進就能進的。
首先推薦這一關, 就要考慮太多——作為電科的全職院士,除了成就之外, 大家會更多的考慮多一個院士會為學校帶來什麼好處。
很顯然, 把院士給蘇遠山,論實際“好處”, 是比不過在學校裡的任職的教授的。
對於此, 席小丁也很清楚,他也知道,蘇遠山的志向並不在一個院士——拿蘇遠山的話說就是,院士是遲早的, 他這輩子的天才名號、各種“最年輕”、各種記錄已經夠多了, 沒有必要再撈一個“最年輕院士”的記錄。
因此席小丁此前一直都不著急,畢竟這院士給蘇遠山就是個名譽, 但給其他人那就是資源。不然按照他的脾氣, 他進中科院第二年就要使勁往上推蘇遠山。
但現在, 席小丁是徹底忍不住了。
他太清楚一個身背九篇nature, 且每一篇都有著高引用的學者的地位有多高——如果拿國際影響力而言, 除去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一輩科學家……或者說, 六十歲以下的科學家中, 國內沒有一個能夠比得上蘇遠山的。
要知道, 蘇遠山可是獲得過麥克米蘭獎的!
別的不說,從99年開始, 每年討論蘇遠山到底要“陪跑”諾獎多久,都已經成了十月份的集中熱門話題。
“我們總不能讓他拿了明年的沃爾夫獎, 或者乾脆是明年揭曉了諾獎再推薦吧?”席小丁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環視四周:“那樣,怕不是會讓人覺得國內的科學界的人是不是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