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這點我不同意。”
吃過晚飯後,高曉第罕見地對蘇遠山就遠芯今後的64位架構的態度表示了反對:“我們吃X86架構的虧太大了,如果X64架構還要繼續相容X86,那這口氣找誰出去?”
在蘇遠山辦公室內,高曉第盯著蘇遠山,很認真地道:“我們直接從伺服器和商務系統入手,未必就不能搶佔到先機,出一口惡氣。”
蘇遠山聽得有些楞了,好半天才噗的一笑。
他就CPU的發展未來考慮了很久,最終還是覺得,要讓遠芯的桌面處理器真正崛起,真正有競爭之力,光靠製程和微架構的領先是遠遠不夠的——就更別說製程未必就能走到領先的程度。
所以,他決定從三方面入手——說白了,就是全面學習當年的AMD的戰略。
當初,AMD面對intel的霸主級地位,直接用了三招。
首先,是和intel不斷拼處理器的最高頻率,率先發布達到1G的雷鳥處理器。在那個……或者說當下這個處理器核心頻率就意味著執行效率的年代,誰能把頻率推得越高,就意味著誰家的技術“越好”——起碼在消費者眼中是這樣的。
其次,是果斷推出了相容X86,32位的AMD64指令集,從而實現了從軟體到硬體的無縫升級。而intel則相反,他們不知道腦子出了什麼問題——或許是他們認為他們在處理器市場已經牛逼到為所欲為了——總之,他們聯合惠普推出了完全不相容32位架構的IA64,安騰,用來進軍伺服器市場。
最後,AMD率先推出了雙核處理器——在一個晶片單環中設計整合兩個核心,從此拉開處理器的多核時代。
嗯,intel也搞了雙核,只不過他們是把兩個核心湊到了一起,史稱“膠水雙核”。
在這三招之下,intel的市場迅速被AMD蠶食,最高峰時,兩者甚至達到了平分秋色的局面。
當年AMD都能成功,蘇遠山不認為……自己有樣學樣還能差到哪裡去。
只是……現在高曉第居然想學intel?
真是怎麼死都不知道啊……
……
見蘇遠山笑得詭異,高曉第便有點不服氣起來:“你笑啥……”
“師兄,我不同意。”
“……”
“正因為我們花了大力氣才拿到X86的門票,所以才不可以輕易地放棄。”蘇遠山笑過之後正色道:“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是,伺服器市場是一個香饃饃,甚至只要我們做了,憑著我們的國慶和遠芯的影響力,就能夠在國內保有一定的市場。但如果只盯著國內,有意義嗎?”
“沒意義。我們的目標從來都是面向世界。而且你想過沒有,個人計算機,憑什麼就不能用64位處理器,系統?”
“那伺服器市場就不要了?”高曉第猶自不服氣地道。
“要,當然要。只不過現在不去爭。我們的技術底子本來就薄弱——師兄,你摸著胸口說,如果沒有cyrix團隊,我們的騰龍騰得起來不?”
高曉第張了張嘴,最終還是緊緊閉上。
他是如今CPU團隊的全面負責人,也是騰龍處理器的實際執行者,當然對騰龍處理器的誕生知道得一清二楚。
可以說,當初的CPU團隊,乾的全是“外包”的活兒。
但想了想之後,高曉第還是辯解道:“現在不一樣了,團隊都成長起來了——無非就是拼腦漿子,誰怕誰?這句話可是你當著席總說的。”
蘇遠山見這貨拿自己的話堵自己,便是一樂:“那也要在正確的道路上拼!我們好不容易有了點技術和人才儲備,就應該走我們已經熟悉的領域。什麼獨立的X64架構,不要考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