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擴建生產線,而且還是0.5微米的生產線……需要的資金可是目前德遠拿不出來的。”張汝金在點頭後馬上便提出了很具體的問題:“除此之外,目前的國際形勢對國內的裝置引進很不利……”
“嗯,所以才要抓緊時間。”蘇遠山咬了咬牙,端起水杯喝了一口,沉聲道:“雖然我們做企業的不參合政治,但不可否認,只要是企業,便會受到政治的影響。至於錢……可以考慮引入新股東。”
“新股東?”
“嗯,星海基金現在手握大把的現金,正愁找不到地方投資……如果德遠真的需要錢,我可以幫忙引薦一下。”
“引薦?”張汝金被蘇遠山這句話搞得一愣一愣的:“星海基金……不是你的?”
“……理論上,我只是星海基金的創始人和股東之一。”蘇遠山微微一笑:“有些時候,就算是我的錢,我也不能說用就用啊。”
“……”
“至於說國際形勢導致的裝置引進問題……我們只要動作快一點,在目前還只是輿論的情況下,找一些有影響力的遊說團隊,想來應該還是沒有問題的。更何況……目前一條生產線中最核心的裝置光刻機,咱們國內又不是沒有替代品。”
說到光刻機,張汝金和梁夢松同時一怔,然後齊齊一笑。
在他們看來,成光所的那臺光刻機實在是有點難產,而且……要走上市場化,商業化,還需要走很長的路。
蘇遠山也覺得指望著光學研究中心的那臺“號稱”可以實現0.5微米的光刻機有點不靠譜,當下便笑道:“只要咱們有,西邊就會開一條口子,老手藝了——所以那臺光刻機象徵意義很大。”
“那臺光刻機如果用在1微米的製程上,確實是可以推進市場的。”梁夢松笑道:“聽說華晶那邊有意向?”
“嗯,總得給人一點希望嘛。華晶那邊還有將近一半的產能是2微米……吃下1微米的光刻機,剛好彌補他們的生產線。”
聽蘇遠山這麼一說,眾人便都不厚道地笑了起來。
德遠的製程可是以0.8微米起步,而且正在逐步朝著0.5微米工藝轉移不說,0.35微米團隊也早已組建完畢,由梁夢松親自帶隊進行攻關。
除此之外,德遠還有陳建國的團隊一直在進行著銅導線製程的攻關——雖然進展緩慢,但搞技術突破就是這樣,除了拼運氣的材料學。所謂的成功,無非是把所有的失敗道路都走遍了而已。
可以說,比起華晶,德遠已經遠遠地走在了前面。
蘇遠山搖頭感慨道:“其實咱們還得感謝華晶,如果沒有華晶……就得咱們捏著鼻子也要把光刻機吃下來。那樣的話,我們的產品線就拉得太寬了。”
光刻機,他是肯定不能放棄的。在養了光刻機團隊三年後,好不容易出了一點成果,如果不拿出來投放市場給予團隊以信心,那麼團隊遲早會廢掉……
因此蘇遠山才在很早之前就計劃在特區建一個以採用國產光刻機裝置為主的晶圓廠,用以生產對質量和精度要求不高的半導體零部件。
但隨著國家提前入場佈局,並對華晶進行大力扶持之後,扶持國產光刻機的任務,便落到了華晶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