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遠山的想法很簡單。
製程他是一定要上的,德儀不給技術,那他就花錢懟上去——不管懟不懟得上去,總之要花錢。
這個錢,要麼遠芯花,要麼德儀陪著遠芯一起花。
“蘇,為什麼要這麼著急呢?”
電話中,文森蒂嘆息了一聲:“一個晶圓廠落地到工藝成熟,是需要時間的。我並不是對大陸報以偏見,但我們都認為,滬市廠要真正走向正軌,起碼還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才能掌握現有的工藝和技術。到那時,無論是自研工藝也好,還是轉移工藝也好,滬市廠都有技術基礎。”
“現在就把0.5微米工藝轉移過來,或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滬市廠都無法掌握……”
蘇遠山靜靜聽文森蒂說完,輕輕嗯了一聲:“有道理。”
文森蒂那邊便笑了一笑:“你的口頭禪不是慢慢來嗎?為什麼偏偏在工藝上這麼執著?”
“因為我認為閣下就是對大陸懷著偏見……文森蒂先生,你所有的理由,都建立在遠芯不行,德遠不行的基礎上。但你真的就確定……遠芯不行?”
“你見我什麼時候不行過?”
這句話一出,文森蒂直接便被噎住了。
是啊,你可以說內地無論技術還是人才還是其他什麼不行——比起矽谷那是差了不止一點半點。
但你不能說蘇遠山不行。
“文森蒂先生,我認為德儀和遠芯的合作,乃至德遠的誕生,是因為雙方可以一起攜手迎接未來的挑戰。而不是……只當成一筆普通的生意。”
蘇遠山微眯著眼,輕聲道:“我不管國內其他引進專案是怎麼想的,但德遠落地滬市,它並不承載政治任務,我只是單純地認為,滬市在今後會發展起來。它不是德儀對遠芯的施捨,而應該是滿足德儀率先以極小的成本佈局內地的戰略目標。”
“因此,德儀與遠芯的合作,一定是以相信內地的半導體環境和市場會越來越好為前提的。如果你們仍然認為德遠半導體無法、不配掌握先進製程,那就失去了這一前提。”
……
德州儀器總部。
文森蒂啪地點著了香菸。
站在窗前,他皺眉凝望著冬日下的陽光。
蘇遠山先前表現出來的前所未有的強硬態度雖然讓他感覺到不適,但他並沒有多介意。
作為德州儀器的首席執政官,他可以用強硬的態度面對這世界上的很多人,甚至包括政府。
甚至此時的遠芯,都不足以讓他以溫和的態度去面對。
但面對蘇遠山……他確實強硬不起來。
文森蒂知道蘇遠山在短短一年中態度變化的原因——這一年來,無論是遠芯還是星海,都在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成長和蛻變著。而作為這兩大“準巨頭”企業的奠基人和實際掌控者,蘇遠山自然有強硬的資本。
隨著星海進入IPO階段,連帶德儀的股票都水漲船高,市值增加了三十億美刀——這還不算星海正式上市之後,德儀所佔股份的升值。
而作為星海和遠芯的親密合作夥伴,德儀承擔著星海和遠芯目前最新,最前沿技術的晶片的流片任務。
文森蒂太知道星海和遠芯在設計上的能力了。
“我的目標是打敗Intel,如果遠芯不行,那就星海來。”——這是蘇遠山的原話。
這句話不需要做過多的解讀,意思是:如果德遠無法滿足遠芯的IDM之路,那就由星海來。
只要星海上市,募集的資金完全可以自己建立晶圓廠——而地處矽谷的星海,無論技術,裝置,人才,都將沒有任何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