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到快閃記憶體的時候,就不得不提到“記憶體”——記憶體條的記憶體,執行記憶體的記憶體。
在手機廠商標出的8+128G中。前面的8是記憶體,後面的128是快閃記憶體。
在電腦配置中,8G,16G是記憶體。256G固態硬碟的256是快閃記憶體。
眾所周知,記憶體比快閃記憶體快太多。是因為,它不需要在斷電之後儲存資料,從結構上不要一個用來儲存電子的電荷勢阱。從而能使得電子快速透過柵極或者漏極完成一次充放電過程。
而快閃記憶體之所以慢,是因為它結構上多了一道儲存電子的工序,而儲存電子則可以使它在斷電後也能維持當前資料結構,再在外部透過比較放大器來感應電晶體狀態,便可輸出0和1的狀態。
在快閃記憶體的整體結構中,目前又分為NOR快閃記憶體和NAND快閃記憶體。
NOR的讀取速度極快,但擦除速度極慢。相比之下,NAND的讀取速度雖然比不過NOR,但擦除速度卻是快得讓人髮指。
因此,NOR快閃記憶體一般用在需要經常讀取,而不怎麼需要擦除的韌體上。
而NAND快閃記憶體則用在需要經常進行讀取和刪除資料的場合。
而後世固態硬碟所說的SLC,MLC,TLC顆粒,無非只是NAND快閃記憶體的不同架構而已。
就在春節前夕,蘇遠山親自跑下來的USB標準化組織,USBIF已經正式成立,遠芯這邊的參與者主要是CPU團隊的謝曉春,以及梅捷那邊的哥們。由於組織的主力成員都在矽谷,西邊,因此該組織主要由星海,Intel,微軟這三方來主力推進。
目前該標準已經制定得七七八八,最多年中就會頒發第一版標準。
就和所有的新標準一樣,從頒佈到市場接受,都是有著漫長的過程的。事實上,直到基於USB的快閃記憶體盤出現之後,才開始推動了USB標準迅速普及。
正是基於此,蘇遠山才讓李明柳那邊在取得階段性進展之後組建一個專攻NAND的團隊。
因為不僅僅是隨身碟,還有MP3,還有固態硬碟,乃至所有手機的外部儲存器……全是NAND快閃記憶體!
在後世,已經不是得記憶體者得天下。
而是得快閃記憶體者得天下。
……
蘇遠山見李明柳還有些遲疑,想了想後很慎重地道。
“現在制約晶片技術的,都是製程。但理論是一定要走在製程前面的,這是半導體行業的鐵律。”
“我們不能等到要斧頭時再去挖礦鍊鐵,而是先就要把斧頭準備好——哪怕它鈍一點,哪怕它只是個雛形,也好過於臨時抱佛腳。”
說著他看了一眼身邊搞技術的這幫人,慢慢道:“我們遠芯走到現在,可不就是全憑快人一步嗎?”
李明柳聽到這裡,馬上點頭:“明白了,我回去馬上組快閃記憶體團隊。而且有空的話,我也會親自盯一下。快閃記憶體的原理很簡單,主要難點還是在工藝方面。但現在既然是理論突破階段,那工藝可以暫時不用考慮——我們不需要馬上造它賺錢吧?”
“這玩意現在好像也沒什麼地方有運用吧?”秦為民望向蘇遠山。
“根據小道訊息,快了。”蘇遠山笑著道。
第一次運用了快閃記憶體技術的CF卡,便是在今年正式推出的。
說完了這三大領域,便只剩下一些相對不是那麼重要,或者說不需要著急推進的技術。
畢竟遠芯有自己的孵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