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沿兩側飾朝天耳,爐身呈海棠花瓣形,玲瓏秀美,底承乳釘四足。
銅質精密,器形平穩端莊而又富於曲線變化,極顯皇家高貴華麗之氣派。
棗紅皮色雅緻討喜。
加上遍佈爐身的光耀奪目的大小金片相襯托,更顯華貴典雅。
底落雙行四字篆書章款。
該器形之周正,釉光之瑩潤,色澤之豔麗,集優雅的藝術性與超卓的工藝性於一身,觀之極有意境。
這絕對是好東西無疑啊。
他怎麼可能會不喜歡。
古代文人頗具雅趣,他們喜歡琴棋書畫,數千年來琴與文人密不可分。
在宴樂上,在聚會中,在書齋裡,一定少不了琴、箏、簫等樂器。
彈琴早就成為古代文人雅士的必修課程。
古人彈琴最注重禮儀,不但在彈琴前沐浴、淨手,而且在彈琴中點燃香爐,於是,燃香助興的小巧琴爐便應運而生了。
琴爐起於何時已無可考證,但它自春秋戰國時起就已受文人雅士所重視,關於琴爐的功用及在宴樂社交場合的運用,《春秋十國》及《吳越春秋》中都有所記載。
漢代時它與焚香敬神的香爐和驅蚊蟲的香薰一起,共同構成了居家的必備器皿,從此,琴爐便成為了貴族社會生活中一個重要的部分。
進入元代晚期後,琴爐的材質已由過去的銀、銅質逐步被陶瓷所替代,在琴爐的裝飾藝術上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元、明、清的琴爐裝飾圖案,通常以歷史典故、民間神話故事、各式花卉和山水人物題材居多,所涉及的內容也十分廣泛。
琴爐的使用主要針對的是特定人群,因此在選擇裝飾題材上,往往是依據使用者本人的情趣喜好而刻意燒製的,所以琴爐又具有其鮮明的個性。
琴爐,小巧別緻賞心悅目,置於琴桌前更顯斯文,在書齋裡燃一炷香,彈一曲琴,香氣瀰漫,琴聲繚繞。
看著嫋嫋升起的一縷縷青煙,聞著撲鼻而來的陣陣幽香,如同升入仙境而達到物我兩忘的意境。
明清以來,瓷爐和銅爐相繼受寵,如王世襄舊藏的銅爐,件件精品,如今每件都擁有逾越百萬的身價。
相比之下,瓷爐的價值還沒有被髮掘。
銅爐有獨特的藝術語言,其皮殼包漿古雅耐品,已形成較為固定的賞玩群體。
瓷爐裝飾手法豐富,藝術成就不在銅爐之下,奈何玩賞者寥寥,導致市價甚為低廉。
如今,海內外不少博物館都收藏有瓷質琴爐,其中不乏珍品,僅從宋代至民國瓷質琴爐,就涵蓋了各歷史時期的多種窯口的大多數品種。
“張師傅,您聽我說,這東西您一定要收下,原因呢,很簡單,以後可能還要麻煩到您。”
秦先生乾脆開啟天窗說亮話了。
他知道像張天元這樣有本事的人,必然是會非常忙碌的,如果不能提前搞好關係,真到了緊要關頭,你再找別人,別人真未必會幫忙。
“好吧,既然如此,那我就收下了。”
收下這價值數百萬的琴爐,其實也算是一種承諾,表示以後秦先生一家有事兒,張天元絕對不會作壁上觀。
他收了這東西,對方反而高興。
“太好了。”
果不其然,聽到張天元接受自己的謝禮,秦先生和秦珊珊都露出了鬆了口氣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