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起碼,他們做的沒有那麼張揚了。
畢竟,除了劉協的親軍還沒有嘗過劫掠的甜頭外。
長安大漢朝廷的大部分士卒,都已經品嚐過了劫掠不勞而獲的味道。這種味道就如同嘗過人肉味的狗、熊一樣,正常來說不能再留下。
但劉協也沒有辦法,這個時代的軍隊本就是這樣。
軍餉缺少甚至不發,只供給穿和兵甲,透過劫掠地方來提振士氣,維持軍隊凝聚力。至於軍法,劉協也對他們實在沒有多少想法。
只希望他們渙散的軍紀,能不影響到他的皇廷禁衛軍就好。
當然,正常來說,透過定時發放軍餉一事,已經讓士兵稍稍收斂一點,搶劫的慾望有了明顯的下降。只是,該搶他們肯定還是要搶。
九卿、三公等大臣,他們在收到勝利報告訊息後。次日便急匆匆領著城內的軍民來到北門,準備迎接王師和劉協的迴歸。
其中一眾官員排成兩排,左邊是劉協提拔的新派官員,右邊是仍舊具有巨大力量,具有天下人望的舊派大臣。兩者之間,可謂涇渭分明。
其中左邊排在最前端的自然是荀攸這個心腹寵臣,緊追其後的居然是賈詡這個降將。再後,便是一些原本會死在李傕、郭汜之亂中,岌岌無名的小官員,也被劉協一併提拔上來,當作心腹。
而右邊舊派大臣,排在最前面的是楊彪,自王允失勢以後,他便以光祿大夫、京兆尹的名義和四世三公的名望,成為舊派大臣實際上的首領。
跟在楊彪之後的,不出所料是海內大儒王允。雖然他被貶為大鴻臚,暫時失了勢,但他原本名聲就夠高,又有除滅董卓的功勞,論地位、聲望仍舊穩壓大臣們一手。
也就是楊彪還能借著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人望,還能壓他幾分。
再後,便是三公之一,威望甚高的太尉馬日碑和黃門侍郎鍾繇、侍中伏完等等.....
乍看之下,舊派對比新派,無論實力或海內名望,差距不可謂不天差地別。
眾人在北門外,小心交頭接耳。
對於劉協的勝利,他們當然也高興,但這份高興之下,無論舊派還是新派,卻又隱藏著些許不安。這股不安在收到訊息時便開始積攢,最終匯成一股暗流。
原因就是,殺敵五萬。或者說,敵人加上殺掉的“俘虜“共計五萬。
“殺俘“,這個字眼極大的刺痛了新派舊派臣子,讓他們忍不住回憶起董卓統治的日子。
賈詡小心的撇了一眼荀攸,見他還是一臉木訥模樣,對眾人的議論充耳不聞。便轉過頭去,看向老神神叨叨,不言不語的楊彪,笑道:“此番陛下大勝,社稷穩固,真乃天眷我大漢。“
楊彪稍稍睜開眼睛,眯著眼笑道:“賈大人說的是。我大漢自光武以後,將將二百年來,從未見文武財政卓越至此之陛下。說不得便真是天佑大漢。“
老狐狸!
賈詡心裡“呸“了一聲,面上仍舊和旬笑道:“自然二百年來,除卻光武外,自是無此等天姿卓著之帝王。就是不知楊大人,對我軍如何看法。“
楊彪仍舊打了個哈哈,笑道:“陛下文武雙全,又聽聞有新式練兵之法,我軍自然皆戰皆勝,無往不利。“
賈詡臉上仍舊笑著,毫不見異樣,但心裡氣得咬牙切齒,早就罵開了花。
這個死老狐狸,真就油鹽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