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晚上9點,街頭一片繁華盛景,人們在變幻莫測的燈光中匆匆而過。清涼的微風吹起,方巖抱著吉他,有點兒恍惚。
自由了嗎。
他把左手拇指撐住琴頸,四根手指橫懸在琴絃上,食指按下最粗的低音E弦的第一個品格,右手拇指懸在音孔上,彈出了第一個音,F。
吉他的每個格子,是一個“半音”。E升高了半個音,就是F。接著是#F(升F),G。
楊震宇一臉黑線,暗暗吐槽。這大哥還爬起格子來了。
運動員上場前,要伸展身體,叫熱身。同樣的,樂手在彈琴前,要活動開手指,叫暖指。爬格子是最基本的暖指練習,很簡單,只要把手指依次按在弦上,一個半音、一個半音地彈就行。
把左手的食指標記為1,中指2,無名指3,小指4,爬格子就是1234、1234這樣。彈了第6根E弦,再換到第5根A弦,一直彈到最高音的E弦。然後錯一格,升一個半音,再倒過來彈。從第1品一直彈到12品。
爬格子很單調,很基礎,學吉他的人,都要先爬格子。
楊震宇一臉不屑。他假裝看路過的美女,其實在支愣著耳朵聽。沒聽幾秒,他就聽出不一樣來了,狐疑地回頭看方巖。
第一,音量超大。
兇猛、結實,激烈。這吉他買了2年多。他從沒想過,它能發出這麼大的聲音。估計自己全力掃弦,才能達到這種音量。可人家就是輕輕撥絃,看不出多使勁兒。
吉他在楊震宇手裡,只發揮了3、4成的音量,在方巖手中才達到了100%的音量。
第二,彈的真慢。
爬格子的目的是開啟手指,一般都彈的很快。可方巖的手卻慢吞吞的。演奏時,速度的單位是每分鐘多少拍。比如100,就是一分鐘100拍。
楊震宇對自己的吉他技術很自信。如果說爬格子是十六分音符,他能彈到130,也就是每分鐘彈520個音,非常快了。
但方巖也就40、50左右,慢慢悠悠的。
第三,連貫。
這很好理解,你彈1、2兩個音符,它們之間是有一個空隙的。對爬格子來說,在1停止、2彈出之前,總會有一個極微小的間歇,這是因為,手指的動作需要時間。
這就造成了音符之間的不連貫。在節奏慢時,一般不會發覺,可如果彈《野蜂飛舞》這種高速的曲子,密集的音符之間會多出來無數空隙,非常難聽。可方巖的音符,每一個都清楚、獨立,連在一起,流暢至極。
一個女孩經過,忽然停住腳步。她閃著眼睛,有點兒困惑,側著臉,聽吉他的聲音。
一對夫妻推著嬰兒車,也站住了,孩子的媽掏出10塊錢,丟進琴箱。
楊震宇吐血。大姐,這人剛彈了20秒,彈最簡單的爬格子……你給什麼錢。
四個男生結伴路過,像剛下班,他們也站在賣唱的小攤前,停止說笑,好奇地默默聽,像是從沒見過吉他。
以上都不是重點。
最讓楊震宇震驚的是,吉他的聲音完全變了。
音色變了。
音色,聲音的色彩,是個形象的比喻。民謠吉他用鋼弦,彈出的聲音偏明亮,清透。古典吉他是尼龍弦,聲音更柔和、溫暖。《琵琶行》裡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來形容樂器的音色,清脆、圓潤、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