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
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
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予曾聞,鄉野之間,賢達之才,無用武之處,今廣開考舉,選拔良吏,使野無遺賢,天下盡為大漢所用也!
上面的是伏泉後來上奏朝廷的《考舉選賢令》,後世廣為流傳,畢竟這是有史以來,第一部建立在公平公正原則下,用考試選拔人才的資料。
當然,這是伏泉厚顏無恥的,剽竊改編的真實歷史上的曹操的《求賢令》,而做的新的《考舉求賢令》。
很顯然,這封后來由皇帝劉崇,原封不動廣發天下的詔書,立刻讓無數沒有家世背景的寒門士人,沸騰不已。
原本,他們需要靠自己的實力,在郡縣養孝名養望,這才有可能被州郡長官看中,召入為吏。之後,更得憑著一番努力,被州郡長官看中,方才有州郡長官看在舊情的份上,給他們爭取一個孝廉名額,來舉孝廉,出仕為官。
現在,明顯不同,隨著朝廷開考取吏,他們完全不需要花費半生的功夫,去爭取一個世族豪強的嫡系子弟,看都不會看的普通小吏的職務。
在伏泉看來,科舉制度,毫無疑問是古代國政治制度最偉大的發明,且沒有之一。
若是沒有科舉,在明顯比後世還要階級固化的古代,普通人明顯更沒有機會,去和世族豪強這些歷史階級勢力對抗。
即便是在兩千多年後的那個世界,科舉制度也依然興旺發達,並且擴散到了全球,雖然那時的科舉制度,已經變換了形式,換了個馬甲叫公務員考試,可依舊有數不清的人去為了一副鐵飯碗的名額,而努力一生。
想想拉我後世大天朝每年的公務員考試,應考者如過江之鯽,為了一個名額,無數人寒窗苦讀,白首窮經。
當然,不止是天朝。其他國家的情況也差不多,安逸、穩定、舒適、體面,就是公務員的代名詞。而不管它叫科舉也罷,叫公務員考試也好,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為國家機器尋找操作工,也正因此,才會讓無數寒門小民崛起,讓他們在越來越階級固化的社會里,尋得一絲安身之所。
說實話,伏泉也吃不準這個所謂的考舉究竟能不能選拔出人才來,以考試,而不是符合當今天下用名望或德行來舉薦選拔人才的方式,來選出人才為吏,這多少是有一點風險的。
無疑這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概因自光武劉秀復國開始,漢室因世族豪強重建,再自然在國策上,制衡世族豪強的同時,又不可避免的縱容世族豪強的發展。
但凡法律所不禁止的,世族豪強隨便怎麼玩,大漢朝廷官府都不會管,於是,工商業由此迅猛發展。
當然,這迅猛發展的背後,是世族豪強的勢力不斷壯大涌現,而真正白手起家,一步步登頂人生巔峰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在這段時期裡,這些世族豪強,憑藉著手裡的財富,靈活的頭腦和他們腐蝕的官府縱容下,幾乎搶佔了所有法律允許的賺錢的行業,其中鹽鐵貿易就是其中最大的根本。
現在,伏泉要撬動這世族豪強的根本,哪怕只是在貿易上,收取原本大漢朝廷該收取的稅收,其實都無疑是要了他們的命,他們必然要極力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