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宋太后死死下令,那些求情人士眼見形勢不對,只能退下,不敢再言求情一事。
之後,隨著黨人逆賊判決後,自然是對謀逆黨人親人和家族的懲罰,其宗族嫡系親屬,逆賊嫡系親屬以下,皆斬之,無論長幼,不留活口。
而其家族,除了汝南袁氏和劉姓宗親的家族未被遷徙外,其他各參與謀逆的黨人家族人等,無論近親遠支,全部被朝廷流放塞北長史部或者涼州邊郡敦煌、酒泉、張掖等地屯田。
讓那些劉姓宗親家族不遷徙,自然是因為大漢天子姓劉,對待族人自然要網開一面,否則,牽扯到那些劉漢皇室的宗族近支,那不是連天子都要牽扯進去嗎?
至於汝南袁氏,卻是暫時還不到將其連根拔起的時候,終究這件謀逆事情涉事的除了袁紹、袁術兄弟,和其他幾個當時在雒陽的袁氏近支遠親外,多數袁家人不在此列。而且,袁愧這個現任袁氏家主身份特殊,再加上天下之間袁氏門生故吏在地方為官者也很多,伏泉可不想沒把這些人一一清理完,就對袁愧動手。
否則,若是袁愧一死,那些袁氏門生故吏開始人人自危,這時候再來幾個汝南袁氏的近支遠親族人登高一呼,說不得會來一次“諸侯討伏”,伏泉不傻,絕對不會給人口實為亂的。
所以,他故意留袁愧和其他汝南袁氏族人的性命,而只針對袁紹、袁術等參與謀逆的袁氏族人,就是要一點一點的把汝南袁氏給磨死。而且,一旦那幾個袁氏子弟親族盡死,伏泉知道,僅憑這個,也會令汝南袁氏元氣大傷,日後再等他將汝南袁氏在地方上的門生故吏全部清除替換,那在整治袁氏,不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嗎?
當然,伏泉的處罰也有令人看不懂之處,那就是按照漢室對待處決謀逆罪犯的一概處置,那些罪臣妻子親族基本上都是要被滅族的,可是伏泉竟然放了他們性命,只是流放他們到邊境,這實在是讓有些朝臣看不懂。
很快,便有一名一直在朝堂保持中立議郎出列,抗議此事道:“自古謀反大案,所犯事賊子,皆滅其族,今驃騎所治之罪,臣以為過輕,望太后、陛下三思,勿令逆賊家族有再行謀逆之機也!”
這話得到很多人同意,不過他們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沒敢出列諫言,畢竟黨人縱然元氣大傷,但其所剩勢力,依然不可小覷。而且,就是那些涉事治罪的黨人,他們自己家族雖然毀了,但他們可還有姻親家族在,若是那些和他們關係好的姻親家族,怪罪他們多事,害得他們的姻親子嗣滅亡,那也是禍事。
好在,還是有人出來,說出了他們不好說的話,只是,對方的未來,卻是讓不少人擔憂。
對於有人阻止詔書,宋太后卻是早有伏泉告知詔書內容是提醒,已有準備,因此很快回道:“卿之意,孤亦明也,然天子年幼,即位不過數月,多加殺戮,恐有不詳,亦損名聲,故放其等生路,以造福社稷!”
宋太后這話徹底堵死了那議郎,畢竟,皇帝剛剛即位,若是因為這事情上任就多造殺戮,造成名聲不好,的確也是大事,當下只能退下。
伏泉見此,連忙起身出列道:“陛下仁德,赦免罪臣親眷,大漢之幸!”
一個小小的馬屁,就這麼拍了出來,很快,其他反應過來的百官公卿,也跟著出列附和。
霎時間,整個崇德殿內,出現了一派歌功頌德之聲,只把小皇帝劉崇聽得飄了起來,臉上都像是樂開了一朵花一樣,雖然他年紀尚幼,但不代表他聽不懂這些人誇自己,而小孩子心性,也最愛別人誇自己。
之後,侍中劉岱突然趁此時出列道:“啟稟太后、陛下,逆賊袁紹妻乃臣族人,漢室宗親女,不想所嫁非人,臣啟奏,念其出身,免其死罪爾!”
這話說得很是時候,小皇帝還在興奮頭上,而宋太后也剛剛免除了其他劉姓涉謀逆之事的黨人家族遷徙,自然不會對這麼一個宗室女過分在意,即使她是袁紹的妻子。
見無人反對讓那些罪臣家屬流放邊地,伏泉心裡也是鬆了一口氣,他之所以沒對那些人下手,自然是為了向邊地移民做準備,而與不斷號召中原百姓移民邊地,給予各種優惠吸引他們移民相比,遷徙這些各地方的世族豪強去邊境,才是最省力也有效的移民手段。
畢竟,就算那些家族因為謀逆的事情,族人元氣大傷,但他們在當地的勢力還在,而一旦他們要被強制遷徙邊地,自然要為了家族生存,在邊地佈置。
這樣的話,他們在當地的家僕賓客,還有一些依附他們的姻親勢力,都得跟著帶到邊地,而他們要在邊地屯田,保證家族能重新昌盛,同樣要召集許多人手,如此以他們在當地的名望,自然能號召出不少人去邊地。
如此,原本貧瘠、地多人少的邊地,註定要多出不少人了,伏泉想著或許塞北長史和涼州邊地的狹地都可以因此再向外拓展一番了。
並且將這些世族豪強遷徙走,也是變相減輕中原的壓力。畢竟那些地方世族豪強走,他們原本的土地必定被伏泉派人代表收回,其他豪族之人要是敢覬覦,伏泉不介意以此為罪,用軍隊強行把貪汙的家族移動到邊地,這樣又可以多出一大片田地。
而在這中原土地已經不滿足於大漢人口的時代,這多出來的土地,伏泉再以朝廷命令,等地其他無地流民,也是可以緩解不少社會矛盾的,完全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瀏覽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