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得此,中興漢室,後來漢末時代,袁紹曹操二人北方大戰,若非意外,袁紹亦可定曹操,從此虎吞天下。而魏武得了北方,更是第一時間,將其治所遷於鄴城,以冀州管控天下,可見其地重要性,歸根結底,還不是因為在現在這個生產力沒有爆發的時代,冀州的位置天然就決定了他成霸稱王的基礎,是其他地方很難趕得上的。
因此,大漢朝廷自然不容冀州有失,從一開始,劉宏便下詔,派北中郎將盧植率北軍五校士、天下諸郡兵經河內直驅冀州。同時又令護烏桓中郎將宗員為副,率領一部幷州騎兵和幽州突騎,及並、幽二州所徵胡兵南下,與盧植所部對冀州太平道黃巾蛾賊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嚴令盧植快速平定冀州黃巾,不能使冀州糜爛,大漢江山有失。
盧植不虧是知兵之人,經過幾番較量,他帶兵之後,成功使得作為太平道發源地,信徒最多,也是黃巾蛾賊為禍最大的冀州,難有寸功,甚至自身難保。他連戰破賊帥張角,斬獲萬餘人,使得張角等黃巾蛾賊退走,集結於廣宗嚴守,盧植見此,則築圍鑿塹,造作雲梯,欲圍困太平道主力於廣宗,待其糧盡,垂當拔之。
很難想象,那些狂熱的太平道信徒,在張角三兄弟的領導下,本應該爆發出極大的戰力,甚至應該作為天下太平道主力的冀州,現在竟然被漢軍壓縮在鉅鹿郡廣宗縣動彈不得,只待其糧盡,漢軍無論是圍死還是和出城活命的黃巾蛾賊決戰,都將必勝。
不過,隨著皇帝劉宏派遣小黃門左豐,到軍中觀查黃巾蛾賊形勢,冀州平叛事態便有所變化。而這變化,不僅使得漢軍臨陣換將,讓本來已經感到絕望的黃巾蛾賊看到一絲翻盤希望;同時,也給蟄伏在涼州已久的叛軍,感覺到了在涼州起事成功的希望。
卻說小黃門左豐到達盧植軍中,第一件事情,便是要受賄貪錢。這是現在大漢官場的常態和潛規則,即使現在是平定黃巾大亂的關鍵時期也一樣,畢竟,於左豐而言,明知盧植此番要立大功,從而得到皇帝和朝廷大賞,他不跟著分點羹,無疑是不可能的。
而且左豐知道盧植曾師從大儒馬融,當年馬融在位,最大的臭名便是他為了自己奢靡生活,完全不顧忌他大儒名聲,和家族皇親國戚的身份,不斷受賄,這一點使得左豐從一開始便打算要從盧植處收來一筆財富。
然而,不曾想,盧植是個硬骨頭,坦言身上無財,不肯行賄。姑且不論盧植是真沒錢,還是性格剛毅,見到左豐是宦官,厭惡其人,為了聲名而不行賄的,反正在左豐眼裡,盧植作為馬融弟子,不可能不行賄,如今盧植不給左豐錢,擺明了不知好歹,因此左豐自然記恨。
回道京師雒陽後,左豐便對皇帝劉宏言語道:“廣宗賊易破耳。盧中郎固壘息軍,以待天誅。”言下之意,便是冀州漢軍平定張角的太平道主力,十分輕鬆,而盧植現在只建堡壘,圍困張角等人,卻不進軍,一定是懷有二心,只等天下形勢有變,便可謀私。
此言可謂是誅心之極,如今正是太平道大亂天下的關鍵時期,劉宏親眼見識了大漢江山差點顛覆的危機,自然十分敏感。而盧植現在手握冀州一地,大漢所集結的天下精兵,軍權全部集結其一人,一旦有變,事必危矣。
劉宏不敢大意,加上盧植屯兵不發,大有左豐進言的大逆之意,因此,劉宏大怒,以檻車徵盧植入京,收押詔獄問審。當然,為了避免盧植之事有冤,劉宏並未下死手,卻是令其減死一等,如同後世無期徒刑一樣,先收押,只待事情緣由問明,再作他審。
當然,盧植作為冀州漢軍主帥,被下罪免職,朝廷自然不能令大軍主帥久懸,否則定然軍心不穩。後來,經過朝中討論,大將軍何進及其屬吏袁紹提議,改拜時為河東太守的隴西臨洮董卓為東中郎將,令其代盧植為主將,火速平定冀州太平道。
只是,雖然漢軍換了主將,但冀州的黃巾蛾賊依舊未見得有翻盤希望。因為董卓出身邊軍,亦是知兵之人,只是能力上面與盧植還有所差距,他改變了盧植的戰法,放棄圍攻張角據守的廣宗縣,而率主力北上攻打張寶據守的下曲陽縣,圍攻了兩月餘都未克。
雖然如此,但董卓並未給冀州太平道黃巾蛾賊幾分機會,明眼人皆知,只要大漢朝廷不生亂子,太平道註定難挽大局。
不過,冀州的形勢變化不大,而涼州的形勢,卻因為董卓成為冀州漢軍主將而改變。其原因就在於董卓入冀州前,不僅帶走了其原本河東的涼州舊部,甚至朝廷還聽從董卓建議,又從涼州調兵予董卓,助其平賊。
究其原因,卻是因為無論是朝廷還是董卓,都對冀州現在的漢軍,有所不信任。
畢竟,原本冀州漢軍主將盧植是幽州涿郡涿縣人,標準的北方人,而大漢抽調冀州兵馬,也多以北方兵居多,其餘地方,則都在當地平賊,不好抽調。
自古鄉黨之情最重,盧植身為北方人,又是知名大儒,其人性格剛毅,有高尚品德,本身就有獨特的魅力使得大多數兵卒傾心,甘願為其赴死,其中,以前來支援的盧植弟子,幽州軍公孫瓚所部最重。
此番盧植因為宦官讒言,被下獄問罪,直接就導致這些冀州漢軍不滿,軍心不穩。而朝廷選派的袁氏故吏董卓,又非北方人,乃是涼州人,這個選擇,從一開始就令冀州的大部分漢軍不滿,首當其衝的便是為盧植赴死最多的幽州兵。
無論何時何地,地方軍隊都有各自派系,如今冀州黃巾蛾賊快要平定,他們北方人,幽州人出力最多,現在突然換個涼州人來,這如何使得冀州漢軍滿意?
終歸太平道被剿滅,功勞如何分配?首功該何人取得?是身為主將的涼州人董卓?還是他們這些出了大力氣的北方人?這一切,都促使朝廷需要抽兵給董卓。
瀏覽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