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不是想為自己的‘祖宗’招魂,也無意為其洗白,說心裡話自己與他根本沒有一毛錢的關係,自己只是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場上就事論事。
在端平元年,金國最後的都城蔡州被攻陷,金國滅亡。宋大將孟珙率軍隊載著金哀宗的遺骨回到南都城臨安,將金哀宗的遺骨送到太廟告慰那些被金兵欺侮過的先人,舉國上下是一片歡欣,朝中也舉行了一系列的慶祝活動,可以說士氣正旺。
而也在這一年,執掌南宋大權二十餘年的史彌遠在死去後,年輕的理宗終於迎來了親政。他意圖有所作為,主導了一場“端平更化”,蕩除弊政,提拔了大批新人,更急於擺脫史彌遠留下的那種持重政策帶來的收縮防禦影響,並以積極進取的軍事行動是配合了他的所謂端平更化。
而蒙古這邊,大汗窩闊臺考慮到糧草不足、天氣轉熱,將大軍北撤黃河以北,河南就成了無人佔領的地區。在黃河南邊的只有大將速不臺和塔察兒兩支機動部隊,其餘的守備部隊都是原金兵投降蒙古被改編的漢軍。且當時宋蒙之間對河南的歸屬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河南便成了無人佔領的空白區。
理宗血氣方剛,正欲行恢復之計,趙範、趙葵兄弟此時提出趁蒙古北撤之機,出兵北伐,撫定中原、堅守黃河、佔據潼關、收復三京。位居首相的右丞相兼樞密使鄭清之也一改先前的主和姿態,非常贊成出兵中原。採納了趙氏兄弟提出的“踞關守河”的建議,即西守潼關、北依黃河與蒙古對峙,這需要收復包括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三京在內的中原地帶。
趙昺因為理宗皇帝的眼光還是不錯的,至少趙昺以為當時確是一把好局,手裡的牌也不錯,而決定出兵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與合理性。從政治上講正是擺脫史彌遠的陰影,透過一場勝利來樹立自己的威信,為自己的革新鋪平道路;從軍事上將佔據‘三京’不僅實現了重回中原的目標,也大大的改變了南渡之後窘迫的防禦態勢,說不定還能給大宋朝續命,自然也不用他這麼辛苦了。
問題是自己這位爺爺明顯沒有經歷過自己的苦難,更沒有機會穿越千年,所以其雖然拿著一把好牌卻沒有打出自己想要的結果。當時南宋宰相鄭清之主持滅金之戰,但兵部尚書史嵩之、參知政事喬行簡及剛因史彌遠死去而入朝得到重用的真德秀、樞密院副都承吳淵、淮西總領吳潛等多數大臣均持反對意見。
理宗皇帝沒有認清當下的形勢,也沒有估計到後果的嚴重性。而是在這樣一片反對聲中,下詔“求直言”表示自己要從善如流,但這只是表明工作,結果還是悍然決定出兵。更為嚴重的是理宗皇帝剛剛親政,沒有意識到‘人心叵測’的真諦,根本玩兒不轉,又遇到了一幫豬隊友,失敗在決策之初就埋下了伏筆。
另外對於久居宮中,又在史彌遠的遮蔽下對於蒙元的瞭解十分有限,尤其是對於其恐怖的破壞力可謂是一無所知。那真是寸草不留,雞犬升天,以致守護洛陽城的敵軍只有七個人,而他還幻想著就糧當地,以解決運輸上的困難,進而導致對於困難估計的嚴重不足。
但一切都已無法阻止理宗實現壯志的雄心,而牌局也在這種氛圍下開始了。但趙昺覺得這個時候就已經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因而他已經發現大宋的皇帝都有一個通病,他們有魄力去冒險一搏,卻沒有魄力去全力一搏,在這種國運賭博中以小博大偏偏還畏首畏尾,無論戰和都大打折扣,而既然沒有盡全力,居然也敢大大咧咧地不買保險不做風險預案,以至於兩淮入洛精銳,連有序撤退都做不到,白白浪費有生力量。
南宋覆亡的命運,明確的走勢從那一刻開始便已註定。至於理宗君臣,理宗自然不會承認自己“至暗”,鄭清之也不會認為自己“甚奸”。其後的檢討自然是皇帝下罪己詔,主戰派盡數被革職,而那些反對者則成了真正的贏家,倍受挫折的理宗也沉迷於女色,自後大宋再無人提北伐。
但是趙昺認為失敗理宗有一定的責任,但是應當負主要責任的正是那些反對者,正是因為他們的非暴力不合作,且在生死攸關的執行上居然也敢扯後腿,當時的京湖制置使史嵩之的不配合,史嵩之的藉口是當時沒糧運。聯蒙滅金時運輸是從京湖方面運輸的,端平入洛是從兩淮方面進入北方的。從端平入洛後趙範轉任京湖制置使來看,理宗完全有能力任命一個配合北伐的京湖制置使,可正是這點‘疏忽’使北伐的宋軍幾乎都被餓死了。
決策、執行體系的嚴重失誤,嚴重的內耗,導致了無法挽回的結果。這對於趙昺來說是前車之鑑,也讓他意識到‘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這句話是多麼正確,雖然他對自己的計劃充滿信心,但是對於眼前內政的紛亂,讓趙昺底氣不足。而一場大敗無論是從軍事上,還是政治上對於剛剛‘親政’的他來說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寧可錯過也不能貿然行事……
“陛下的意思是要放棄收復兩淮!”陸秀夫也終於嗅出了小皇帝話中的味道,說是提問不如說是再次確認道。
“對,以其打一場沒有把握的敗仗,不若等一等!”趙昺點點頭道。
“陛下一直稱戰機難尋,可這次收復兩淮已經是戰機突顯,下一次不知要等到何時了!”趙孟錦有些著急道,“陛下,而當下各軍皆已是整訓完畢,士氣正旺,未必會敗。”
“真的沒有問題嗎?”趙昺擺手打斷其的話道,“你們之間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生怨,互相使絆子,下黑手。到了戰場上誰敢保證不會因為爭奪功勞,搶奪戰利品,會不會又舊態萌發,不遵命令、不顧戰局,背後捅刀子,相互拆臺呢?”
“攻則相護,退則相守。”眾將聽了都站起身敬禮後齊齊說道。
“說的總是比唱的好聽,等你們做到了再來朕面前請命!”趙昺冷哼一聲道。
“陛下,屬下等絕不負所望!”眾人再次敬禮道。
“諸位將軍不要再多言了,是本官令陛下失望,讓諸位受累了!”陸秀夫這時站起身尷尬地笑笑道,他聽出小皇帝這是在指桑罵槐,怪自己未能打理好朝政。
“陸相此言過了,是朕統馭無妨,不修內政才導致今日之亂局,反而累及陸相了!”趙昺卻向陸秀夫略施一禮道。
“我以為陛下還是以大局為重,當下蒙元亡我之心未死,大戰隨時爆發,當下還是應先鑲外後安內!”陸秀夫嘆口氣道,他同樣清楚兩淮對大宋的意義,且作為首相能收復兩淮青史也必留下他光輝的一筆。
“朕也想,但是現下朝中上下結黨成風,內政混亂,政令不通,欺上瞞下的事件層出不窮,朕敢冒此風險,陸相你敢嗎?”趙昺搖搖頭反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