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 第1420章 達成共識

第1420章 達成共識 (第1/2頁)

第1420章 達成共識

趙昺不否認儒家的道德觀有諸多的可取性和實用性。

儒家注重人格氣節,提倡仁義禮智的人格價值,認為人格氣節關係著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把仁義道德、禮儀廉恥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要求人們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際和諧思想是傳統道德中人際關係的心理和行為原則。仁者愛人,和為貴,忠恕之道千百年來為統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別人之道,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人與人也要和諧相處。

儒家自省、自訟、內省等道德修養方法要求人們嚴於律己,防微杜漸。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養,除實施有目的的道德教育外,還鼓勵人們透過自覺的道德修養來完成。儒家認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一切都要從修養個人的品德做起。儒家道德修養的方法很多,其理想人格塑造和培養的主要方式是“內聖外王之道”。

“內聖”就是透過自省、自訟、內省等修養方法,達到聖人所具有或應有的品格。“外王”既是一種經世原則和政治理想,也是一種應世原則和人生理想。“自省”就是孔子所說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即看見賢德的人應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要反省自己,不重蹈覆轍。訟是責備,“自訟”是自己責備自己,即自我批評。

“內省”是向內反問,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對的地方。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指的就是“內省”。孔子強調“內省”,孟子進而強調向內用功夫,要求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以恢復、保持和擴充自己先天的善性。他認為只要人們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誠心誠意的自我修養,就可以產生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

趙昺表達出的意思眾人很明白,就是將儒家所有流派的思想全部納入這個大框架之中,並教導士人將此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規範,同時引導百姓遵守。但是道德並不是鐵的教條,而且沒有成文的律法來規範,只能透過社會輿論或者某種階級性的意識形態宣傳來對人們的生活構成某種秩序,起約束作用。

簡單的說,就是社會群體的不成文的規則。而為了固化這些規範,陛下還要求制定律法,以此增加強制力,進而使新道德觀成為整個社會皆需遵守的準則。而那些遊離於劃定規則之外,甚至反對的人,則成為社會公敵,遭到打壓和唾棄,以求實現建立起新的道德觀,實現國家內在的穩定。

“陛下之意,臣明白了,但是如何化解當前的危機?”陸秀夫問道,他清楚陛下的規劃非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周密籌劃,且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援,也許數年、十年,或許更長才能得以實現。而太學生會在兩日後到宮前上疏,遠水終究解不了近渴,所以還需陛下拿主意。

“朕以為要做兩手準備,一是解釋勸說,讓他們明白朝廷的政策和目標;二是強力壓制,若是他們一意孤行,就要採用必要的手段,即便他們是精英,朝廷也不需要這等不明事理的人。”趙昺言道。

“那麼臣明日便前往太學,對他們進行勸說,就提出的相關問題進行解釋!”陸秀夫點點頭道。

“此事陸相不易出面,他們在札子中對汝進行彈劾,陸相若去則可能會激化矛盾,甚至危及自身安全,朕不允許汝冒險。”趙昺聽了立刻予以否決。

“陛下,那便由臣前去。”劉黻言道,“臣當年在太學也曾行伏闕上書之事,算是他們的前輩了,想了能夠好好心平氣和的說話。”

“呵呵,劉相若去,估計會被罵的狗血噴頭,齊指汝背叛當初的本心,變得趨炎附勢,不敢為萬民發聲了!”趙昺搖頭笑道。

“那陛下以為吾等誰最合適?”應節嚴點頭笑問道。

“朕最合適。”趙昺指指自己笑道,“他們以為眾卿背離了聖人之學,又唆使朕行有損士人之事,已然成了眾矢之的。而他們伏闕上疏不外乎是勸諫朕將你們皆削爵罷職,為他們主持公道,那朕就見見他們,跟他們分辨一番又如何?”

“陛下勿要行險,正是群情激奮之時,又有人在背後推波助瀾,而蒙元使團亦在京中,難保不會做出意外之事。”江璆當即否決道。

“這事兒是朕惹的,自然要由朕去平息,卻不信他們膽敢做出大逆不道之事。想朕也算是縱橫沙場,在萬軍中衝殺過的,何懼些手無寸鐵計程車子。若是朕退縮了,只會讓他們以為朕怯懦,不敢面對他們,反而助長了其的氣焰。”趙昺言道。

“那是不是要做些佈置?”王應麟雖陛下征戰年餘,見過了百戰沙場,明白此時讓陛下退避,絕對不可能,因此退而求此次道。

“不必,讓胡祭酒出面規勸一番即可,不必強行阻攔。朕就在宮前廣場上與他們會面,屆時自有護軍維持秩序,不用作什麼特殊的佈置。”趙昺略加思索道。

“臣願陪同陛下前去!”陸秀夫施禮道。

最新小說: 三國的理想國 穿越之大宣第一平民 大明:我爹是朱元璋 烽煙萬國 大唐:開局搶了文成公主 大秦:我靠讀書入聖,開局召喚大雪龍騎! 回到明朝當藩王 穿到亂世當謀士 穿越之海權時代 重生之保龍一族 三國:漢中祖 劉宋漢闕 當棄妃就是要躺平 長命女 莊周劉禪 吾為暴君 人在隋唐:我爹是楊廣 婚謀已久:妖孽邪皇寵妻狂 東國島津的野望 花式養成權臣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