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航從沒想過,自己的身份能瞞過這群老油條,除非他選擇藏匿行跡,等到最後關頭才出手。
以蘇航的一人之力,或許已經足以扭轉許多場戰爭,但絕不包括接下來的這場。
可惜的是,麥鐵杖並沒有繼承未來的記憶,否則他接下來的行事就方便了許多。
“如果說,我只是想來盡一份綿薄之力,你們會信嗎?”
“為什麼不信呢?”
麥鐵杖咧嘴一笑:
“如果能多幾分這樣的綿薄之力,老子現在就跳下去遊幾圈都樂意。”
當然,說是如此說,蘇航還是被十分“禮貌”地請出了軍營。
麥鐵杖就是再缺心眼,也不至於將一個來歷不明的宗師留在軍營之中。
“對了,麥將軍剛才說的援兵,究竟是怎麼回事?”
蘇航也不氣惱,反而是向著麥鐵杖打聽起情報來。
“怎麼回事?”
麥鐵杖輕哼一聲,不屑道:
“還不是那幫禿驢,誰不知道這高句麗遲早會成為心腹大患,聖上滅之乃是高瞻遠矚之舉,竟說什麼上天有好生之德,妄動刀兵有幹天和……我呸!”
佛門和……慈航靜齋嗎?
蘇航若有所思。
以這群人聖母到聖母婊的思維方式,就算不知道讓楊廣徵伐高句麗的罪魁禍首,裴矩乃是石之軒所扮,也毫無疑問地會持反對的態度。
要說佛門和慈航靜齋沒有阻止過楊廣,蘇航是不信的。
但很顯然,最終的結果是楊廣仍舊選擇一意孤行,選擇聚集舉國之力征伐高句麗。
至於後來三徵高句麗失敗,其中有沒有佛門的影子,蘇航沒有妄下結論,不過現在看來,顯然是有的。
當然,麥鐵杖的話固然有道理,但蘇航也沒有盡信。
人都是有立場的。
從麥鐵杖的言語之中,蘇航可以清晰地感覺到,這位乃是楊廣的“腦殘粉”。
凡是楊廣的決定,全都是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大力贊同的,例如扮成了裴矩的石之軒,自然就是高瞻遠矚,有經天緯地之才。
相應的,與楊廣所對立的佛門,自然而然就被打上了魚唇、不識大體的標籤,怎麼看怎麼不順眼。
蘇航知道,佛門固然不光彩,但石之軒也不是什麼悲天憫人,為國為民之輩。
或許,平復高句麗的確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舉,但這,恐怕只不過是他用來忽悠楊廣的說辭。
看看石之軒當初是怎麼分化突厥,經略西域的?
步步為營,翻雲覆雨,堪稱是縱橫家標準的教科書。
然而征伐高句麗呢?
整個隋軍陣營彷彿集體石樂志一般,結果不出所料的慘敗而歸,更是鑄就了傅採林在高句麗的無上威名。
縱然,其中有楊廣剛愎自用和佛門拖後腿的緣故,但以石之軒的智謀和對佛門的瞭解,在制定戰略的時候,會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如果石之軒真的有平定高句麗的打算,那就決不至於如此草率出兵,至少不該表現得如此無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