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志向下)
江湖上廝混的遊俠兒們,大多數人打心底裡瞧不起寒酸落魄的讀書人,他們最常用來奚落讀書人的話,是這麼說的——你們這群腐儒,整日搖頭晃腦的只會吟詩作賦,那玩意兒頂個屁用啊!提不起刀劍、殺不了賊人,如何走入江湖?連殺只雞都能得嚇得戰戰兢兢,一陣風吹來,怕是你們都得倒下一片。
這話縱有誇大之嫌,卻也將讀書人‘弱不禁風’的形象說了個七七八八。
其實,很少人知道。
遠古之時,武道極為昌盛,有先賢以‘禮、法’二字,創立儒道。
荒人建立的大荒國,那些個整日捧著書卷的讀書人,大多數都是廟堂高官,他們端坐於高處,手握驚堂木,猛一拍案,高聲呵斥,便可引動九天神雷、疾風驟雨。
儒家修行,便是修行‘禮、法’二字。
漫長時光過去,一品之路的斷絕,儒與佛便相繼沒落,令人扼腕痛惜,隨著柳先生以劍開山,大開武道之路,九霄天便急忙在世間大修寺廟,為的就是重續佛門傳承,給要面臨劫難的人間添上一份力量。
因此,當初贏邑以‘毀盡北滄國寺廟’一事威脅金蟬,才能收到成效。
即便九霄天老祖宗孫乾死去,但九霄天將佛經與修行之法灑向人間,為吃齋唸佛的虔誠和尚們,埋下了一顆顆佛心,由此管中窺豹可以看出,或許在並不久遠的未來,佛門便會於人間重現,在劫難將至之時,一尊尊赤城佛陀,便會於人間重現。
孫乾雖死,死而無憾。
再看儒家。
寧立雖持天書入世,但他畢竟是逍遙觀之人,所學過於駁雜,他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格中興儒家。
放眼天下,唯一能稱之為儒家大修行者之人,便只有李三思了。
儒家傳承斷絕,後輩該當續路開山。
當李三思真正悟透了三卷天書之後,便明白……這是一份他必須承受的責任、也是他必須扛起的重擔。
而逍遙觀被天下讀書人奉為‘儒家聖地’,李三思既然要重續儒家傳承,便必須直面逍遙觀,否則……又有何面目去教化世人?
於是,與半夏一戰,在所難免。
我以不惑戰天順——肩扛天地,聲震人間。
……
滿目瘡痍的逍遙觀內。
漫天巨石不斷落下,遮了天幕。
天幕之下,金光大亮,道韻彌漫。
李三思手裡握著明字卷天書,撕去一頁又一頁,不斷隨手丟擲,蕩起璀璨金光,隨著金光的聚集,裡面竟不斷傳出陣陣輕喃,有慷慨激昂的誦念詩詞之聲,有敦敦教導講述道理之聲,各種不知從何處傳來的大道之音,交雜起來,散向人間,傳入無數讀書人的耳朵裡。
他們如痴如醉,卻又酣暢淋漓,像是費盡千辛萬苦爬上了高山,終於看到了天邊升起了朦朧晨曦。
好美的風景。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如此志向,方為讀書人。
如此讀書人,誰敢言其——百無一用?
半夏看著面色平靜的李三思,頭一次對這位年輕人起了敬重心思。
修行之路,達者為先,半夏境界雖遠勝李三思,但半夏的志向,卻遠遜李三思。
偌大天下,無數年來,可真沒幾人成聖。
後輩驚豔,前輩自然欣慰。
半夏很欣慰,但他明白,即便他如何欣賞這位後生,兩人之間的一戰,也無法避免。
他不能死,他還要守護人間。
因此,李三思便只能去死了。
李三思身上氣勢越發浩渺,像是將整整三千多年來,無數鬱郁不得志的讀書人心中的積鬱凝成一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