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笑笑:“村裡還有一處坎兒井啊。”
幾個人這才順著坎兒井排水渠的方向往回走去。
祝餘一路走一路看著排水渠的走向,心中的草圖已經開始起稿。
起碼這裡的土地也不是全然沒有優點。
最大的優點就是平整且廣袤,等以後有農機了,可以解放不少人手。
村裡的坎兒井是一處流動的暗渠,沒有把水引到地面上,而是在深深的地下暗渠邊挖出了很大的一個空間。
大家會在這裡就著流動的冰山雪水洗衣服、洗菜,也在這裡打生活用水。
村長介紹著,只有灌溉的水才會引到明渠裡最後流出地表流向地勢更低的農,而流出地表的水就不能再倒灌回坎兒井。
暗渠裡汩汩流動的清澈的水作為生活用水,連線一個又一個村莊,就像是整片大地清澈的血脈。
祝餘蹲在水邊,用雙手捧起一手的水,鋪灑在自己的臉上。
洗了一把臉,人也神清氣爽了許多,祝餘找村長要了紙、筆,這才和他們一起回了知青小屋。
祝餘一回家,就趴在桌子上開始畫起了圖紙。
穆蘭本想跟她說說話,但祝餘專注的樣子實在有些“生人勿擾”,便又把話嚥了回去。
中間熱依拉過來送已經裝好熱水的暖瓶。
祝餘才甩了甩手腕,抽出心情摸了摸熱依拉的臉蛋:“謝謝~”
熱依拉害羞得抿了抿嘴,轉頭跑遠了。
這裡的土地鹽漬化嚴重,很大一部分人為因素就是隻灌不排,想要持續性發展農業,這樣下去只會使本就貧瘠的土地雪上加霜。
所以修整後的土地一定要有排灌的功能,祝餘決定以明渠為起點,橫向平行,縱向製造地面的田間坡降,明渠的水灌溉進農田,也能從另一端地勢較低的地方流出去。
至於主田部分,採用傳統的倒行子來平整就好。
劃行取土,確定好填土帶和取土帶。
兩天後,祝餘拿著這份圖紙找到了村長,用喇叭把大家叫到了村口的大石磨處,邊講解邊讓村長幫自己翻譯。
一開始知青們還有些不服氣,總以為祝餘是因為穆蘭哥哥這層關系才在他們這群知青中在嶽三川面前“露了”。
可隨著祝餘深入淺出的解析,大家也紛紛由散漫變得認真起來。
這個女知青,好像真的有點真才實學。
祝餘說完先如何墊地勢人造田地坡降後,又拿了一把鐵鍬,帶頭展示應該怎麼翻土。
“這條是我畫的第一條取土帶,大概挖這麼深。”祝餘熟練地使用著鐵鍬,她雖瘦,但是幾鏟子下去卻不見絲毫的力弱,“然後把這些土鏟進第一條填土帶。”
她挖的比之前老鄉們挖得都要深,大概足足有七寸。
“然後,我們來第二條取土帶,繼續挖。”祝餘手上的動作依舊,幾鐵鍬下去挖得更深,幾乎要把深層土都要挖出來了,“然後把這些填進第一條取土帶。”
大家紛紛看懂了,這是人造了一層7寸厚的肥土層啊。
祝餘算過,種高粱,不多不少,七寸土足夠它們紮根。
“可能工程量有點大。”祝餘一鏟子立在地上紮進土裡,“但是第一次抽生留熟,就是會比較辛苦。”
他們這次種植不再大水漫灌,地下的深層土會因為一年又一年的耕種、培肥培腐而慢慢養起肥力,到以後只需要來回倒騰表層土與深層土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