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門十三針對於所有學習針灸或是針灸愛好者來說,一直都是非常神奇的存在。
據考證,鬼門十三針雖為扁鵲所創,然而被大家所熟知卻歸功於孫真人。
孫真人也就是唐代被尊為藥王的孫思邈,是他結合自己的長期臨床實踐將此獨特針灸療法發揚光大的。
為了便於後人記憶,孫思邈還編了一首《孫真人針十三鬼穴歌》如下:
百邪顛狂所為病,針有十三穴須認,凡針之體先鬼宮,次針鬼信無不應,一一從頭逐一求,男從左起女從右。
一針人中鬼宮停,左邊下針右出針;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
三針足大趾甲下,名曰鬼壘入二分;
四針掌上大陵穴,入針五分為鬼心;
五針申脈為鬼路,火針三分七鋥鋥;
第六卻尋大椎上,入發一寸名鬼枕;
七刺耳垂下八分,名曰鬼床針要溫;
八針承漿名鬼市,從左出右君須記;
九針勞宮為鬼窟;十針上星名鬼堂;
十一陰下縫三壯,女玉門頭為鬼藏;
十二曲池名鬼腿,火針仍要七鋥鋥;
十三舌頭當舌中,此穴須名是鬼封。
手足兩邊相對刺,若逢孤穴只單通,此是先師真妙訣,狂猖惡鬼走無蹤。
後世醫家,明代楊繼洲著有《針灸大成》一書,其中便收錄了《孫真人針十三鬼穴歌》,並對之進行了如下闡釋:
一針鬼宮,即人中,入三分。二針鬼信,即少商,入三分。三針鬼壘,即隱白,入二分。四針鬼心,即大陵,入五分。五針鬼路,即申脈(用火針),三分。六針鬼枕,即風府,入二分。七針鬼床,即頰車,入五分。八針鬼市,即承漿,入三分。九針鬼窟,即勞宮,入二分。
十針鬼堂,即上星,入二分。十一針鬼藏,男即會陰,女即玉門頭,入三分。十二針鬼腿,即曲池(火針),入五分。十三針鬼封,在舌下中縫,刺出血,仍橫安針一枚,就兩口吻,令舌不動,此法甚效。更加間使、後溪三穴尤妙。
男子先針左起,女人先針右起,單日為陽,雙日為陰。陽日、陽時針右轉,陰日、陰時針左轉。
在省中醫藥大學上學的時候,葉凡一直不是很明白,孫思邈孫真人為何對扁鵲所創的鬼門十三針如此推崇。
直到兩月前在夢中得道醫始祖長桑君所點化,並經他親口告知,方才恍然大悟。
雖然扁鵲和孫思邈兩位中醫老前輩生活的朝代相距近千年,說到底,原來都是道醫門同門啊!
道醫門和其他門派的傳承有所不同,並非代代收徒,代代相傳的。
自長桑君創立道醫門以來,全都是由他親自點化收徒的,為的就是能找到一個能修道圓滿的有緣人,然後助他成仙。
由於除了大弟子扁鵲外,基本都是靠在夢中進行的收徒儀式,因此,也就只有當事人知曉自己已入道醫門的事實。
至於外人,根本就不會知道。
而且,長桑君顯然也不希望外傳。
更何況,就算不小心說漏了嘴,也未必有人肯信。
師父張柏禮老主任雖然從很久很久以前的先祖開始,就世代傳承手抄本的《仙授秘方》下冊,但是並不代表他們就是道醫門下弟子。
因為《仙授秘方》下冊介紹的都是一些常規的治療疾病的方法,與傳統中醫並無明顯差別。
也不知是哪一代道醫門弟子本著造福蒼生的目的,懷著仁心道德之念,將之流傳於世。
機緣巧合之下,師父張柏禮的先祖得到此書,世代為醫,傳承下來。
不過,到了師父下一代,卻沒有一個願意從醫的,無奈之下,只好傳到葉凡這個外姓人手中。
張柏禮確實算不得真正的道醫門下弟子,不過這本《仙授秘方》下冊確實為道醫門傳承的一部分。
如今,葉凡獲得天大的機緣,在夢中被道醫始祖長桑君點化,成為道醫門正式的嫡傳弟子。
兩者之間,本身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