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葉凡用的是傳統的中醫針灸方法,完全是按照中醫理論辨證取穴的,手法也外乎常規的提插捻轉四種。效果是有,不過和阿吉相比,顯然差了一大截。
葉凡忽然想起下半部《仙授秘方》來,從科室老主任那裡得到後也曾研讀過,不過因為一直沒找到醫生的工作,沒有實踐的機會,也不知道效果究竟如何。
趁著蘇瑾返回地下醫務室取破抗針劑的空檔,葉凡好好回憶了一下。
他記得《仙授秘方》下冊上面的內容分為幾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針灸(針灸其實是分為針刺和艾灸兩種的),第二部分是推拿(推拿其實不單單指按摩,還包括正骨理筯等),第三部分是湯液(也就是最常見的需要用水煎的中草藥),第四部分則是丸散膏(也就是手工製作的各種劑型的成藥)。
這些也就是中醫治療的四大常規方法,當然了,還有現代針灸科或保健場所常用的刮痧、拔罐、放血、火療以及高中低頻理療等其實也是屬於針灸的範疇,至於曾經風靡一時的拍打療法、拉筯療法什麼的顯然是屬於推拿範疇的。
其中起首的針灸篇也是以歌訣形式寫的,全文如下(括號裡是葉凡根據字面意思自行解讀的):
頭面疾病針至陰,腿腳有病風府尋。(即頭面的疾病宜取至蔭穴,腿腳不靈應該取風府穴)
心胸有病少府瀉,臍腹有病曲泉針。(即心胸的疾病宜取少府穴,臍腹疾病應該取曲泉穴)
肩背諸疾中渚下,腰膝強痛交信憑。(即肩背的疾病宜取中渚穴,腰膝強痛應該取交信穴)
脅肋腿叉後溪妙,股膝腫器瀉太沖。(即脅肋側身病宜取後溪穴,大腿膝腫應該取太沖穴)
陽核發來如升大,百會妙穴效真靈。(即蔭部腫大應該取百會穴)
頂心頭痛口不開,湧泉下針定安泰。(即頭暈目眩應該取湧泉穴)
鶴膝腫痛移步難,尺澤舒筋骨痛痊。(即鶴膝腫痛應該取尺澤穴)
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尋源流可調停。(即水泛橫溢應該取曲池穴)
其患若要早安愈,加一風府再用針。(即安神止痙應該取風府穴)
更有手臂拘攣急,尺澤深刺去不仁。(即手臂拘攣應該取尺澤穴)
腰背若患攣急風,曲池一寸五分攻。(即腰背攣急應該取曲池穴)
五痔原因熱血作,承山下針病即差。(即痔瘡便血應該取承山穴)
哮喘發來不的寢,豐隆刺入三寸滌。(即哮喘發作應該取豐隆穴)
中滿如何去得根,陰包如針效如神。(即脘腹脹滿應該取陰包穴)
打撲損傷破傷風,先於痛處下針攻。(即跌打損傷應該取阿是穴)
腰背承山立作效,甄權留下意無窮。(即腰背疼痛應該取承山穴)
腳膝經年痛不休,內外踝邊用意求;穴號崑崙並呂細,應時滅散即時療。(即腳膝久痛取崑崙呂細穴)
風痺萎厥如何治,大杼曲泉效真靈。(即風寒溼痺取大杼曲泉穴)
當時只覺得所列穴位也平平無奇,而且加起來不過二十個穴位左右。
葉凡記得最為公認的是《針灸大成》有361個穴位(含單穴和雙穴),在大學課程《針灸學》裡一共是有409個穴位名,共830個穴位,其中有60個是單穴,而剩下的770為雙穴或多穴。
就算是和《仙授秘方》成書同時期的《靈樞經》記載的穴位也遠不止這麼點。
按理說,發展的總是有所超越的,就如同現代科技要遠遠領先於古代一樣,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記錄的這麼些個簡單的取穴方法未免太籠統也太簡單了,效果真的能好得了嗎?
葉凡不免心生懷疑。
不過,他突然想起自己這些天修煉的道家內功心法,不是同樣就簡簡單單的十二式嗎?但是修煉下來威力之大簡直令人難以想象。
葉凡自己可是深有體會的,特別是昨天給大鬍子王大錘肚子上的那一拳頭,就算是專門習武的練家子至少得有十年功力才行。而他只不過修煉了短短一週而已。
還有那個阿吉,當初治療大小姐吳雨霏的時候不也才取一穴而已嗎?同樣是針入片刻則症狀消失。
所以,並不是越複雜越詳細的東西就越好。
好比是被後世稱為經方的《傷寒論》裡面的方子,醫聖張仲景用藥從來都是寥寥幾味藥,可是每每都能屢起沉苛,效如桴鼓。
中醫發展了幾千年,為何現代中醫又開始追捧經方了呢?
就是因為經方指導了一種辨證論壇的思維,而不是按症狀或者病名去治療,後世發展的時方何止千萬,可是單單病症與方藥對應,或者所謂的方證相應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呢?有沒有探究發病的本質呢?如果一切都只停留在表象,那麼中醫治療和西醫的頭痛醫頭、腳痛醫痛有什麼區別?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裝置的更新,檢測出來的疾病種類也越來越多,這些病名都不可能從古代醫書找尋得到,按圖索驥根本行不通。
中醫療效越來越差,人們對於中醫信任度越來越低。中醫發展該何去何從,這個問題顯然已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