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也往往是昂貴奢華的象徵,吸引著無數人為鑽石的光彩所著迷。
但在 18世紀之前,與其他寶石相比,鑽石並不偉大。
金剛雀變鳳凰,成為“珠寶之王”,其實算是一個經典的營銷案例。
客觀地說,到現在為止還很難找到另一種可以與其競爭的營銷方法。
所以人家戴比爾斯掙了那麼多年的錢,也還是有人家的道理的。
鑽石被發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是皇家和儒家財富的裝飾品,來源固定,產量稀少。
19世紀末情況發生了變化,南非奇蹟般地發現了一座鑽石礦,產量達數千萬克拉。
這實在是太令人驚訝了,讓投資鑽石的商人徹底摸不著頭腦。
如果這些鑽石進入市場,鑽石的價值將會大幅下降。
這就是為什麼英吉利商人羅茲在1888年創立了著名的戴比爾斯公司。
從此,鑽石營銷開始了一個世紀。
戴比爾斯的第一步是控制生產。
它們小心翼翼地控制鑽石的生產,每年只開採少量鑽石來出售。
市場供大於求,鑽石價格企穩。
在鼎盛時期,戴比爾斯控制了90%的市場交易,壟斷了整個鑽石市場。
第二步,強制大家購買鑽石。
最初,鑽石不僅表現出高貴的光環,而且還有工業用途。
然而,自從人造鑽石問世以來,鑽石市場已大幅下滑,大部分人已經沒有購買鑽石的需求。
如果鑽石賣不出去,鑽石價格體系也會崩潰。
為了創造對鑽石的需求,強大的戴比爾斯做了一件事:它們將鑽石與愛情聯絡在一起。
1938年後,戴比爾斯的真正控制者奧本海默家族斥巨資做廣告,打造所謂的鑽石文化。
據說硬質鑽石象徵著永恆的愛情,世界各地都只接受鑽石作為訂婚禮物。
戴比爾斯在電影中新增了鑽石。
每當有帥哥求婚,在心愛的美麗姑娘面前單膝下跪時,他一定會拿著鑽石求婚。
鑽石是他們愛情的見證。
藉助各種優越的廣告手段,加強了鑽石與美好愛情的聯絡。
婚紗照中,新娘身穿漂亮的婚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手上戴著的鑽戒讓眾人眼花繚亂。
戴比爾斯大量用於廣告宣傳的“鑽石求婚”活動已經深入人心。
得益於戴比爾斯經典的營銷策略,鑽石銷量每年都在持續增長。
你以為這就是戴比爾斯做的一切了嗎?
不!
人家還有更多手段。
隨便舉一個例子,非洲鑽石礦資源豐富,非洲各軍閥為了爭奪權利和礦產,動用勞動力手工開採鑽石。
這些軍閥沒錢買武器,最後就得到了鑽石,然後戴比爾斯就把購買鑽石營銷成為了資助種族滅絕的形象,把這稱作“血鑽石”。
戴比爾斯於2001年簽署了《金伯利程序協議》協議,敦促世界不要從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購買鑽石。
這背後的邏輯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戴比爾斯可以控制消費者,但他無法控制軍閥。
如果軍閥大量出售鑽石,鑽石市場就會失控。
因此,透過關閉銷售渠道,鑽石仍牢牢掌握在戴比爾斯手中。
此外,戴比爾斯意識到非洲軍閥雖然開採了大量鑽石,但他們沒有相應的加工技術,於是他又想出了另一招:鑽石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