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月13日,三星電子公司就成立了。
1974年12月6日,李氏父子不顧管理層的忠告,自掏腰包出資入股Hankook半導體公司。
到1977年底,業務完全合併,成為三星半導體。
經過多年努力,到了1993年,三星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儲存器晶片生產商。
之後又是無數次血雨腥風般的競爭,才有了三星電子的今天。
按照李再榮的想法,接下的十年,是三星電子不斷收穫的十年。
沒想到那麼快就迎來了新的挑戰。
“28奈米制程的晶片技術,是國際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希望華夏掌握的技術。”
“如今他們不僅掌握了,還連裝置技術都已經可以國產化了,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我相信有這個認識的不會是隻有我們。”
李在林臉色有點難看。
這一次回總部開會,他有一些不好的預感。
但是也沒有想到居然會不好到這種程度。
南山半導體已經到了連高階智慧手機晶片技術也已經掌握了的地步了!
這意味著南山半導體隨時也具備生產先進的電腦CPU的能力。
今後華夏市場上那麼多客戶,很可能都會選擇從南山半導體購買相關的晶片。
而掌握了晶片生產裝置的能力之後,南山半導體在產能擴張方面是不受控制的。
而按照李在林對華夏人的瞭解,今後28奈米這種國際最先進的晶片技術,很快就要在華夏大量的進入到各行各業應用了。
南山半導體一定會快速的擴大產能。
這是毋庸置疑的!
“我會跟高通、臺積電、阿斯麥、英特爾等各個公司都溝通一下,大家不能對這個變化坐視不理!”
李再榮自然也是可以意識到這個事情對三星乃至對全球半導體行業的影響。
誰都不希望這個行業的話語權掌握在華夏人手中。
更不願意看到一家華夏企業上桌跟他們玩遊戲。
……
“皮特,三星那邊傳遞過來的資訊說南山半導體已經開始量產28奈米的晶片了。”
“這意味著南山裝置的光刻機已經可以滿足這種工藝的需求。”
“對於這個資訊,你怎麼看?”
克里斯托弗作為阿斯麥的總裁,一大早就收到了一個很不好的訊息,所以立馬就把研發負責人皮特給叫過來了。
雖然當年曹陽就在嶺南理工大學的校刊上發表了一些跟光刻機相關的論文,讓阿斯麥感受到了危機。
但是那個時候南山裝置的先進光刻機畢竟沒有真正的量產,阿斯麥的技術優勢還是存在的。
可是現在的情況卻是慢慢的發生了變化。
一旦南山裝置真的成為了阿斯麥的最大競爭對手,那個影響絕對是巨大的。
今後華夏這邊的光刻機訂單,可能慢慢的都會跟阿斯麥失去關係。
雖然阿斯麥不是特別擔心美利堅、歐洲和高麗、東瀛等地的訂單會被南山裝置搶走,但是自己的客戶肯定會拿南山半導體來壓價的。
甚至個別客戶直接從南山裝置購買光刻機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