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她和自己也得到了同樣的答案。
“是那裡麼?”周言問道。
林溪點了點頭:“應該就是那裡,只有那個方向,才能讓陸仁甲先生感受到舞臺現場的同時,又不讓觀眾看到那團假的篝火,因為光的角度只能射到那裡。”
好吧,如果有第三個人在場,估計根本聽不懂這倆人在說什麼。
這就像是考試對答案一樣,兩個學霸在探討最後一道大題,而一旁的學渣連插嘴都沒辦法插,畢竟壓根聽不懂。
但是如果,兩個學霸都得出了同一個答案的話,那也基本就能確定,這個答案是正確的了。
所以這倆人相識一眼,都不再遲疑,趕緊朝著那個方向跑去。
那個位置正好是觀眾席的一個角落,和當時燃燒的篝火方向相對,如果觀眾望向篝火,那麼這個方向,就是視覺的死角。
周言來到那個方向的盡頭......這裡,也有一塊幕布,只不過比正面舞臺上的幕布小了很多。
林溪的速度比周言快一些,她先來到了幕布的前方,想都沒想,直接一把扯開幕布......
那後面......是一塊幕鏡!
可能有人不知道幕鏡是什麼,其實說白了,就是鏡子。
在舞臺劇中,有很多情況下,需要讓光線集中照射到某個點,但是如果舞臺上的燈光裝置太多,就會導致遮擋物擁擠,影響觀看效果。
這個時候,就需要幕鏡了。
這些鏡子普遍很大,而且下面帶著輪子,能輕易的反射光源,並且不同的幕鏡,還能透過構造和角度,讓光源呈現出不同的感官。
這裡也不需要太細說,反正,在周言和林溪面前的,就是一塊長達五米,高度足足三四米的巨大幕鏡!
這!就是陸仁甲看到的東西!
沒錯,一面鏡子而已。
那麼如此一來,就把【為什麼陸仁甲會經歷和舞臺上一樣的場景】這個問題解釋了一半了。
為什麼是一半呢......
因為這面鏡子只能解釋箱子之外的場景。
回想一下,當時陸仁甲的看到了緩緩敞開的箱子門,還有照射進來的光,以及一截脖子。
在這個過程中,這截脖子無疑是最吸引陸仁甲視線的東西了,但是誰也不能保證,在木門緩緩敞開的情況下,陸仁甲會不會下意識的朝著木門外望去。
所以,在木門外,魔術師就必須準備好一個和‘站在舞臺上向下觀看’時差不多的視角。
那麼這面巨大的鏡子,便完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畢竟當時舞臺下方的觀眾席是沒有燈光的,而站在舞臺上時,燈光卻很足夠,當時周言被叫上臺的時候,也只能勉強看到前幾排的人。
而陸仁甲那時候在黑暗的箱子裡待著,突然光射進來,他即使往外看,視線也會光線所遮蔽,而且箱子的門就那麼大,這就保證了陸仁甲的視線,只可能是一個狹窄的廣角,他除了面前的鏡子,什麼都看不到。
但是......這裡卻有一個細節。
那就是,如果陸仁甲當時走出了箱子,那麼他就能很輕易的發現,原來自己根本就不在舞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