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理,所以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北齊也承認那枚傳國玉璽的確存在,這也間接證明了魏收記錄的真實性。”
“你們看,上面刻的“魏受漢傳國璽”也是當真,加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以及其餘種種特徵,這應該就是北魏從廟裡尋到的那一枚。”
“但北齊不是也宣稱自己的印璽是真的嗎?若是這樣的話,為什麼北齊會允許魏收為北魏的那一枚玉璽證明真偽?這豈不是告訴世人,我手中的這枚是假的?”
眾人紛紛覺得可以確定眼下出土的這一枚,應該就是北魏那一枚玉璽,只是唯一的疑問就是北齊允許魏收這麼寫,那不是打他們自己的臉?
趙駿笑道:“這當然是因為時間差了,估計是魏收修史在前,侯景叛亂在後,北齊之後才得到玉璽,自然不好更改。”
“這倒也是。”
“那看來這枚玉璽先被北魏所得,後去了西魏,之後北周篡西魏歸了北周,楊堅篡北周而得璽,隋末,唐末各失一枚,失的卻是北齊與南陳的璽,這枚北魏璽保留了下來。”
“可若如此的話,那為何南陳那一枚玉璽在正史當中脈絡如此清晰?在諸多國家之間流轉,代代相傳,沒有一次遺失或者損毀?”
文彥博提出異議。
趙駿說道:“還記得北魏那一枚是在哪尋到的嗎?”
“鄴城?”
“不錯,《晉陽秋》記載,在冉魏之前,那枚璽都還算正常,但被東晉騙走之後,這璽的刻字就變成了“受天之命,皇帝壽昌”。”
趙駿環顧四周說道:“並且當時東晉許多朝臣也認為此璽是假,因為刻字與真正的“秦傳國玉璽”不符。所以推測,“秦傳國璽”可能已經遺失,現在你們知道為什麼了嗎?”
“我明白了。”
曾公亮恍然大悟道:“冉魏遭受前燕慕容氏圍攻鄴城,就只好向東晉求救,東晉想從冉魏那裡騙走玉璽,但冉魏還沒傻到在東晉援軍到來之前把真玉璽交出去,於是弄了個假的。結果東晉沒有派兵馳援,冉魏又有滅國的危險,於是將真玉璽藏在了鄴城廟泥塑當中,直到冉魏滅亡,前燕取而代之,後來前秦滅前燕,後秦與後燕又聯合滅前秦,北魏破後燕,鄴城歸於北魏,才被北魏從廟中得到真玉璽。”
“嗯,只有這一個可能了。”
“要是這麼考慮的話,那這枚玉璽的來路脈絡就很清晰了。”
“如此原本北魏的那一枚其實就應該是東晉的那一枚,史官不知道它是假貨,於是著史時把它記載從冉魏落到東晉,最後在南朝流轉,卻不知道真玉璽一直在鄴城。”
眾人頓時明悟過來。
要是這樣的話,就能夠解釋為什麼南朝流轉的玉璽在史料當中那麼詳細,但最後上面的刻字卻與記載的完全不一樣了。
原來在冉魏之前,這枚玉璽還是真貨。
也即從曹丕篡漢,到西晉篡位,之後西晉滅亡,玉璽分別被前趙、後趙、冉閔得到,這個時期都是真玉璽。
結果到了冉魏出了岔子,東晉想白嫖玉璽反被騙,最終流傳出一個假的到了南朝。
而真玉璽藏在鄴城,被北魏得到。
之後後秦那個假玉璽跑去了北齊,冉魏造的假玉璽去了南朝,真玉璽輾轉北魏、西魏、北周,最後被隋文帝得到。
等到隋朝滅亡,不知道是北齊那個還是南陳那個玉璽丟失。
唐朝滅亡,又丟了一塊。
真玉璽非常幸運地傳到後唐末帝李從珂手裡,然後李從珂在洛陽自焚,大火將它掩埋進了廢墟當中,直到前些日子被人從洛陽地裡挖出來。
可以說如果它真的像眾人推理的那樣,那這枚傳國玉璽無疑是充滿了傳奇色彩。
哪怕玉璽本身就是個傳奇,也絲毫不影響這段經歷的奇幻。
這也讓趙駿忍不住說道:“要是我推斷的沒錯的話,那大宋就真是太幸運了。真玉璽竟然真的流傳下來,而且極為幸運的在三選一當中沒有丟失,儲存到了後唐,還被我們撿到。”
“那是不是說明它百分之百就是真傳國玉璽?”
趙禎的心情再次激動起來。
甚至忍不住抽了抽鼻涕。
這大起大落來得也太快了,讓人都反應不過來。
“只能說很大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