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朝鮮時,嶽託等人主張與朝鮮訂盟而退,阿敏卻不同意,他說:“就在此地住下,種種地不也很好嗎?再將老婆孩子接來團聚。”
作為一名執掌後金四分之一政權的大貝勒,阿敏不可能不知道在公開場合開這種玩笑的後果。史官在記錄下阿敏的話後,又加上一句:“貝勒阿敏以戲言道出真情。”
皇太極並沒有立刻對這件事進行追究,是因為他的寬宏大量嗎?答案是否定的,懲治阿敏的時機尚未成熟,他在心中暗暗給阿敏記下這筆賬,等待清算的時機。
負責主攻的,一直是兩藍旗、兩紅旗、鑲白旗,三大貝勒的親兵死傷不少,實力在戰鬥中被削弱了。阿濟格不好控制,皇太極也在想辦法打壓。他唯獨沒讓多爾袞出戰,一直留在身邊。
此時,多爾袞對鰲拜的崇拜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皇太極剛剛即位時,鰲拜就已經把這些事看的一清二楚。兄長們帶兵強攻錦州,不斷有將士傷亡的戰報傳回,他恨不得現在就抽刀砍了皇太極的腦袋。為了奪汗位,皇太極殺了他的母親,為了鞏固汗位,皇太極又不擇手段的打壓親兄弟,不惜讓士兵去送死。
多爾袞暗中下定了決心,要按鰲拜臨走時囑咐的話行事了!
滿桂重傷,寧遠沒有再派兵援助錦州。但八旗軍的自殺式襲擊,還是讓明軍收穫不小。錦州守的固若金湯,八旗軍死傷過千,這場攻防戰,以明軍大勝而告終。
錦州守將趙率教,領兵和八旗軍野戰的滿桂兩人功勞最大。有一個人卻什麼也沒幹,那就是袁崇煥。
滿桂大戰一場受傷後,袁崇煥顯然已經放棄了錦州,上疏朝廷提出若想要解錦州之圍,那隻能要靠碰運氣了。
袁崇煥奏稱:水師不能陸戰,蒙古部落未必出力,這兩者能擊潰後金而使錦州解圍的可能性都不大,如果能起作用,那就是天啟的“皇上之靈”了。意思很隱諱,但表達很明確,就是說錦州希望不大了,所以在接下來袁崇煥便開始強調,在錦州失守以後,要馬上從薊鎮、宣府、大同等軍鎮調集增援部隊。
從戰略層面看,皇太極佔盡先機本身就說明袁崇煥在與其的較量中完全處於下風,再具體到錦州的問題上,袁崇煥當初建議要修錦州時,連東江和朝鮮都放棄了,可等錦州修好了一開戰連自保都做不到,恨不得發動全國兵力來救。
這錦州城建起來就是被圍的命。關寧錦防線之一的寧遠眼睜睜看著毫無辦法,這算什麼佈署?
寧錦大戰中袁崇煥的表現可謂臨陣怯敵、謀略失當、守土無方的典型。唯一表現出來的機智就是盤算著怎麼把“皮球”踢給別人,找個臺階下。
此次戰役,金國攻下了遼西二十座堡壘中的十七座,除了錦州、寧遠、大福堡外全丟了,浪費無數錢財建起來的那些城池什麼作用也沒起,好幾千人被抓了當包衣阿哈……為了修城,大明之前卻放棄了盟友朝鮮,使得東江鎮被打殘。
明軍只有滿桂在外和八旗軍大戰一場,趙率教在錦州浴血奮戰,殺敵兩、三千。這就是寧錦大戰的戰果。魏忠賢不懂兵法,但不代表他是弱智。這是贏了,還是輸了?就算白痴也能看出來吧?
魏忠賢不敢說實話,天啟帝身體越來越差了,幾乎是拿藥當飯吃。如果天啟帝一死,他的地位就很難保住了,而真實情況說出來非把天啟帝氣死不行。
反正皇上也不知道,邊關的人只要得了好處,就不會說出實情,除非他們腦子有病。魏忠賢算計了一番,命人昭告天下——寧錦大捷!
這也不算說謊,丟了十七座城是沒錯,寧錦不是守住了嗎?那不就是“寧錦”大捷嗎?至於大淩河、小淩河、塔山那些小敗,都忘了吧。
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滿桂升官!趙率教升官!袁崇煥……
不等魏忠賢開口,督餉御史劉徽、河南道御史李應薦等人已經紛紛交章彈劾,要求對袁崇煥“從重議處”。一不救錦州為“暮氣”,二是與金國議和延誤戰機,招致金國東侵朝鮮,西征寧錦。
袁崇煥一看不妙,又提出為魏忠賢建生詞。但魏忠賢早連調令都寫好了,怎麼可能吃他這一套。袁崇煥只好稱病請辭,給自己找了最後一個臺階,回老家去了。
UC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