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做了一首另類的詩,鰲拜成了焦點。他清楚自己的水平,心裡大叫萬幸,如果不是前世教材上有這麼一首現代詩,他就是想破腦袋也想不出東西。
距離會試還有一段時間,李信和幾位同鄉住在六藝書院,溫書學習。鰲拜並不急於和他結交,準備考察一下他的本事再說。
痛快的玩了兩天。魏忠賢派人來找鰲拜,把他叫進了宮去。一見魏忠賢的模樣,鰲拜吃了一驚。只是半月沒見,魏忠賢的頭髮居然白了一大片,看上去老了十歲。
魏忠賢皺著眉頭,不悅道:“黃鵬,咱家今天翻看奏摺,有人說你認為韃子會在近期攻打朝鮮,這可是真的?這麼大的事你為什麼不直接找咱家說,卻要找那些文臣?”
“我沒對哪個文臣說過啊。”鰲拜一愣,馬上明白過來。道:“九千歲別急。肯定是信王告訴那些人的。前些日子我和他討論邊關局勢,說過韃子有可能在年初進攻朝鮮。咱們打擊了晉商,韃子糧食不足,肯定有所行動。這只是我的推測,萬一他們不打朝鮮,我不就成了危言聳聽嗎?所以沒對別人說過。”
朱由檢信任鰲拜,才把話告訴了討好自己的文臣,這幫文臣寫奏摺上報朝廷時,特別提到是“黃鵬”分析的,為的是引起魏忠賢的重視。
魏忠賢臉色緩和了些,問道:“如果他們真的打朝鮮,我們怎麼辦呢?派兵援助嗎?”
對於這個問題,鰲拜有點矛盾。援助朝鮮的話,唯一的方法就是派關寧軍全力出擊,進攻瀋陽。一旦攻下來,就將給予金國重創。但這對他將來的發展沒有任何好處。
沉思了一會兒,他問道:“九千歲,現在大明國庫還有多少錢?如果援助朝鮮,大約要用多少軍餉?”
魏忠賢嘆道:“軍餉肯定少不了,國庫裡還有些錢,但皇上身體越來越差……那些錢不能亂動啊,如果要籌集軍費,還得從別處出。”
鰲拜點了點頭,天啟帝病越重,魏忠賢壓力就越大,萬一天啟帝去世了,新皇帝上位發現國庫沒錢,會怎麼看待他這位權臣?當年明朝經過張居正改革,閒錢多的沒處花,所以出軍援朝很堅決。現在明朝邊關的軍餉湊的很痛苦,一幫老百姓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再援助朝鮮,就得出血本。兩人討論了一會兒,鰲拜說的都是些模稜兩可的話,最後還是得魏忠賢拿主意。
魏忠賢決定幫朝鮮,奏摺裡寫的很清楚,若是不救,朝鮮幾乎必失,到時金國不但沒有了後顧之憂,還多了個糧倉。另外,不救朝鮮會讓盟友寒心。如今大部分蒙古部落還是站在大明一邊,萬一倒戈就麻煩了。關鍵問題上,他不敢馬虎,通知了皇上下旨,命關寧軍待命,伺機而動。
鰲拜的預測當然是正確的。雙方表面是議和,卻沒有開市交易,張家口和金國秘密交易的晉商被辦理後,金國境內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米價暴漲。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只能將努爾哈赤的強盜精神發揚光大。
正月初八,皇太極命令二貝勒阿敏為統帥,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嶽託、碩托領兵數萬跨過鴨綠江,幾乎動用了全部的家當進攻朝鮮,迅速攻克了邊城義州。
遼東大軍駐紮在寧錦防線的大軍足有十萬,抄其老窩,或者在鴨綠江斷其後路,兩者選其一都可以讓金國吃不了兜著走。
在這個關鍵時刻,有些蹊蹺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關寧軍“不知道”朝鮮被攻擊了。
他們距離朝鮮不遠,又收到了朝廷發出的通知,嚴陣以待。但是開戰了半個月,朝鮮卻沒有求援,東江鎮的毛文龍也沒有,他們竟對戰事進行了“保密”。
沒戰爭的時候,朝鮮人很少想起大明。但只要有人打過去,或者不用打,只要稍微威脅一下,他們就會哭爹喊娘變成了大明附屬國,抱明朝皇帝大腿全力求救。萬曆的時候,他們就是這麼做的。
偏偏這次朝鮮人長志氣了。八旗軍打了很多天,朝廷沒見過一個朝鮮使者,也沒接到開戰的訊息。
也許,朝鮮國王李倧是抱著這種心態和八旗軍開戰的。“你八旗軍厲害,我打不過沒關係,我就是不向大明求援。本王就是這麼拽!我站在烈烈風中,恨不能蕩盡綿綿心痛,望蒼天,四方雲動,劍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
李倧是這麼想的……才怪!實際上,二月初他就攜著王妃子女逃至江華島,天天都在發牢騷:“求援的那些人怎麼還沒到大明?他們是騎馬去的,還是‘跑馬’去的啊!”
另外,李倧還遣使致書阿敏,企圖拖延時間。“我們這麼安穩、安逸、和平、和諧的民族,為什麼要打我們?你要打去打毛文龍啊思密達!”
阿敏看完信覺得有道理,分兵攻打毛文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