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哲一邊看成蘭雲寫的人物分析,一邊和她討論著。
成蘭雲提醒道:
“霍去病在角色型別中屬於武將,但和我們大部分人心中的名將完全不同。”
蘇哲點點頭,看著人物分析——
可能在大部分人眼中,名將都愛惜士卒,和普通小兵同衣同食,才能得到士卒效死。
但歷史記載,霍去病【少而侍中,貴不省士】。
就是說他少年時就當皇帝侍衛(近臣),出身富貴,所以不體恤士兵。
《史記》記載,他麾下有將士餓得半死,漢武帝賞賜給他十車肉,他卻在軍營裡玩蹴鞠,毫不關心士卒,直到最後食物壞掉,扔掉一半,也沒給餓壞計程車兵吃。
司馬遷雖然和霍去病有些矛盾(和李家有關),但畢竟記錄的是當代史,不至於撒謊。
這就有意思了——
只看這條記載,霍去病不就是囂張的富二代嗎?
那他怎麼成為名將?
成蘭雲說道:
“真正的演員一定要重視人物邏輯,甚至比現實更重視。”
現實中的人和事可以不講邏輯,如果去問霍去病:
你這不體恤士兵的作風,憑什麼成為冠軍侯?
霍去病呵呵一笑,把俘虜的5名匈奴王排成一排,不需要任何解釋。
但演戲需要。
蘇哲點點頭:
“所以我要解釋清楚霍去病的人物動機,才能演得讓人信服。那師傅,你覺得為什麼?”
成蘭雲很認真地說:
“我在網上找到了一個解釋——”
霍去病在自誣!
他和舅舅衛青的戰功太大,害怕被漢武帝忌憚,就故意不拉攏士兵。
這和王翦伐楚時,不斷向秦始皇索要田地、財產一般,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名聲變差。
沒辦法,當老闆是秦皇漢武這種雄主時,戰功彪悍的將軍不自誣,反而得士卒之心,逐漸掌握了造反的實力,等著被弄死嗎?
“有點道理。”蘇哲點點頭,但他不太喜歡這個解釋。
他斟酌了片刻,說道:
“冠軍侯在華夏人心中,應該是少年意氣,年紀輕輕就封狼居胥的軍事天才,而不是年少老成,滿腦子政治和自保的政壇老油條。”
王翦自誣時都是久經宦海的老頭兒了,霍去病死時才24歲,就開始自誣了?
如果他真是政壇老油條,為什麼要親冒箭矢建功立業?他本來就有潑天的富貴,完全不用努力啊!
以上解釋可能是霍去病粉為了洗脫他不體恤士卒的“黑點”,才想到的。
但蘇哲覺得,霍不符合我們對完美名將的想像,又怎麼樣?
英雄可以有缺陷!
蘇哲寧願將霍去病演得不接地氣,也不想演成一個內心陰沉的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