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庫應該放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放糧也應該講究一個時節,應該在春季放糧,以讓他們耕種,而且要保證耕種期限,不能讓她們把糧食當做口糧,把種子當成口糧。百官需要設監察制度。不能設一言堂。監察人員應由陛下親自主理。在文武百官皆不可信的條件之下。陛下應選親信之人。或鴻蒙或禁軍。親自押送糧食。駐紮於當地。而如今,九州九州四國,皆怵於英王殿下。英王殿下的鴻蒙衛隊,不用在鎮守四方。只要英王殿下在嗎只要英王殿下還活著,在大櫟,那麼就會是永遠的震懾。完全可以把鴻蒙分散在大力四周。設監察燎監察百官”。
半大點兒的孩子,談起朝廷中事竟然給給出如此中肯的意見。
這些學子們一個一個聽的臉色慘白。這朝中文武百官皆昏庸。竟然還是孩子們口中所能說出來的話。
這支使著鴻蒙衛隊鎮守四方。權柄全都交到英王殿下手中,還設什麼監察寮。這簡直,真的是痴人說夢。
莫說他們是不是心中這樣想,即使這樣想,也斷然不敢在天下學子眼前這樣說出口。
這若是叫文武百官,當朝的文武百官,聽到了,以後說不定要把他們怎麼看成眼中釘,肉中刺。
甚至在孩子們還沒有說完之前,就有學子站出來凜然地呵斥道,
“小孩子丫丫的懂什麼。朝中的大人們。自然是見多識廣。不是愣頭青知道什麼叫做遊刃有餘,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樣的事情,什麼時候不能做什麼樣的事情,而不是隻有一腔熱血,在這裡紙上談兵,胡亂地指點天地”。
孩子們絲毫的不肯退卻。立刻牙尖嘴利的否定
“正是因為我們大櫟有如此像你們這樣多的人。信奉這昏庸的朝臣,幹不出一點兒人事,才讓大櫟一點朝氣都沒有。自英王殿下回來以後,朝廷政治清明確實比英王殿下走的幾年前要好上許多。沒有人再各自為政。好歹有人替百姓做點事。冤假錯也少了很多,但是百姓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卻總不能靠人吃人吧。朝廷所存在的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讓個官僚機構越來越富裕,不是讓人上人越來越人上人,而是讓這天下百姓吃飽穿暖。天子是百姓的天子,是百姓的天,應當為百姓所著想。官員所食俸祿皆是由百姓所奉。應當為百姓做事,而不是凌駕於百姓之上。”
如此超前的想法,都是林笙在四九城學的,有些人上人當官的人上人,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應該為百姓所做事,他們就應該站在百姓的頭頂上。
而如今被這些小孩子們一語戳破,一時間便顛覆了三觀,接受不了,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陛下看著他們,英王殿下,看著他們。
他們說“皇權神授,陛下就應該是天,天子主宰萬民。”
可孩子們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兩相爭執不下,彼時,只見英王殿下揮了揮手,讓在座眾人全都禁了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