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京城。
某科研中心內,楊逸和小楠在負責人的帶領下,進入一間內室。裡面只有一個櫃子,裝著五塊大小不一的骨骼化石。
“二位,這就是當年收集的龍骨。”負責人道。
“你確定這是龍骨?”
楊逸隨意一掃,略感荒謬。
“這麼多年,叫習慣了……”
負責人有點尷尬,又小心詢問:“您看這骨頭可有異常?”
“並無異常,就是普通的化石。”
“我們之前找道長看過,也是這個結論……唉,我倒希望它是真的。”負責人嘆道。
話說收徒降雨之後,山中一切穩定。楊逸和小楠便遵守約定,準備去閩省挖掘那座江底神山。不過在此之前,出於好奇心理,他們先來了趟京城,想看看“沒溝營墜龍事件”的遺物。
說起此事,大概過程是這樣的:
在1934年7月初,很多人在田莊臺上遊發現一條活龍,便用葦蓆給它搭涼棚、挑水澆,寺廟僧侶每天作法超度,數日暴雨後卻莫名消失。
然後在7月末,據傳一條龍在沒溝營出現,弄翻三隻小船,卷壞廠房,九人死亡,掀翻火車等等。
其後在8月8日,又在距入海口10公里處的蘆葦叢中,發現了一具屍體,長約10米,頭有雙角,特徵與龍極為相似。
當時它還沒有死,悲鳴如牛,迅速腐爛後,才留下一具巨大骸骨。脊骨共29節,鱗片裝了兩大筐。
這具骸骨被運到碼頭附近的空地,《洛城時報》還派人採訪,稱為“營川墜龍”,圖文並茂,轟動當世。
不過戰爭年代,社會混亂,白骨很快下落不明。
後來夏國的電視臺要做紀錄片,強行解讀為“擱淺的鬚鯨”,播出後被目擊者狂噴,又二次製作,採用了開放式結論。
這五塊骨頭,就是製作片子時,由一位老人捐獻的。
不過據專家檢測,這骨頭是距今一萬多年前的野馬化石,並非龍骨。由於此物來路古怪,說不清緣由真偽,就一直擱著。
而墜龍事件,也始終沒有準確結論。
楊逸就是過來瞧瞧,倒也不遺憾,道:“骨頭是假的,墜龍卻可能是真的,你們最好有個心理準備。”
“您是說,這世上有,有龍?”負責人一激靈。
“這年頭,有條龍很奇怪麼?”
小楠接過話頭,笑道:“原話帶過去,龍應感而生,待人間氣象萬千時,龍就差不多出世了。”
“一定!一定!”
倆人來轉了一圈,既然沒有發現,抬腳便走,負責人連忙相送。
他們最近的興趣點,便是龍與神,想法也往這方面靠近。小楠走著走著,似乎get到什麼事情,忽問:“對了,你們一直在鑑別各種古物吧?”
“呃,沒錯。”
“可有發現?”
“說實話,極少。”
負責人一臉苦笑,道:“我們原以為靈氣復甦,道法重現,那些古物中也會有什麼遺寶,但忙活了兩年,沒有任何收穫。後來發現,我們進入一個很膚淺的誤區,普通人留下的,只能叫古董;修士留下的,才能叫遺寶。
我們文博無數,可惜皆是凡物。於是又改變方向,覺得修士清隱,但世間君王多求長生,或許有那麼幾件寶貝。
於是在歷朝歷代,顯赫之人的墓葬中查詢,除了些許古玉,所獲也是有限。而且這些大墓多被盜挖,最初是什麼樣子,有什麼陪葬物,我們也不知道。
白雲觀的李清之道長,說古修大多遠離凡俗,管你是帝王將相,我自修我的道,相關器物更是輕不外傳。就算有遺澤,也必定以修行的手段,等待有緣人來取。不是你挖個帝王墓,隨便拿兩件古董,就是有機緣的。”
“李道長說的有理……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