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也住著一些平困的百姓,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可耕的天地,只能為他人做工。
三叉巷,住的大部分就是這種人家,房屋陳舊,簡陋,一家人依靠給他人做工掙錢來維持生活。
不過,今年過年,一些人家明顯比去年過年要熱鬧喜慶,年貨準備的也更豐富了。
“祝兄,你們那裡還要人嗎?”
要看鄰居日子好了,董家人也希望過上好日子,大年初二就帶著東西來找門路。
看著祝家人當家的夫妻兩去年找了新工作,工錢高,每十天還可以休息一天,逢年過節東家還給一些米,過年的一個月領雙倍工錢,也送油米,做得好的還有另外的獎勵,過年期間還帶薪休假十天……讓人眼紅啊。
不過,祝家人對在哪裡工作卻從不鬆口。
董家人只好厚著臉皮帶著一些禮品前來求情。
“你們給張家人做工,不是挺好的嗎?”
祝家人沒有一上來的答應。
董家人嘆氣道:“張家做布匹生意,但去年生意不景氣,工錢少了大半,恐怕堅持不了多久了。唉,要不是為了養家餬口,我也不會來麻煩祝兄你啊。”
對於董家的情況,祝家人瞭解,畢竟許多年的鄰居了,家裡沒地沒生計,只能在外給人做工,媳婦兒在家紡紗織布貼補,可是上有兩老,下有三個女兒,負擔重,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的。
“你家老二不是進大明醫學院了嗎?少一個開銷,會好一些吧?”
祝家人說道。
董家人深深一嘆:“家裡七張嘴,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可惜,大明醫學院一家人最多收一個,要是全要,我都給他送進去。”
為了防止有人貪圖大明醫學院的學生福利,因此合格的人中,一家人中也只能招收一人。
“實在是沒辦法才來求助祝兄,看祝兄能否伸把手。”
董家人放低姿態來求人。
祝家人想了想:“等上工後,我去問問吧。不敢保證,但希望是有的。我們作坊還要繼續擴大,要招人,不過不知道還有沒有名額。”
“多謝祝兄!”
有了這話,就有了希望,董家人感謝:“有希望總比沒有強。若是成了,我們一家人都會記得祝兄你的好。”
祝家人笑了笑:“彆著樣,等成了以後再謝也不遲。”
頓了頓又說:“想去我們那裡的人很多。跟你說,每日只工作四個時辰,中午休息一個時辰。每十天可休息一日,每月發放工錢,逢年過節還有一些米油鹽等可以拿……不過,因為要保密,我們那裡做什麼,叫什麼,不能對外人說,即使是家人也不能說。”
有一種神秘感。
董家人問道:“嫂子不是與你一起?”
他也只知道他們夫妻都有不錯的工作,不過丈夫工錢比媳婦兒高。
“她啊,我只知道是紡紗,各種紗,每天能做許多紗線。”
祝家人想了想說道:“她一天差不多四到五個時辰,中午休息半個時辰,十天內休息一天,逢年過節也有東西拿。我估計,我們背後的東家應該是一樣的,不過是不同的作坊。”
董家人心思一動:“祝兄,既然是紡紗,那我家那位應給也能,能不能讓嫂子問問他們那裡還缺人不?”
祝家人當然明白對方的意思:“好吧,幫你是幫,幫弟妹也是幫,我讓你嫂子問問,能成一個是一個,兩個都成那最好。”
“多謝祝兄。”
董家人舉杯敬謝。